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药制造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且特殊的行业,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其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平均增长水平,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医药制造产业的上市公司集中了全行业相当数量的资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充分代表了我国医药制造产业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影响着医药制造产业的未来发展状况,研究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关于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研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局限于运用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二是未考虑医药制造产业技术驱动型的产业特点;三是未考虑医药制造产业的子行业的特点,医药制造产业的三大子行业传统中药、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在产业组织结构、核心技术、生产工艺等极不相同,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运用技术轨道理论阐明我国医药制造业所处的技术轨道阶段和特征,从技术轨道的视角对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理论研究,对不同技术轨道下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及技术创新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技术生命周期的理论视角研究医药制造产业,有利于我们把握我国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规律,同时也为政府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证过程中,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选取沪深两市56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2004—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的财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医药制造业所处三条技术轨道下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及诸能力进行全面评价;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诸因子及经营绩效总得分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不同技术轨道下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及五方面能力;在此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法,对不同技术轨道下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化学医药制造业的技术轨道趋于技术极限,技术创新能力与经营绩效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多数处于我国医药制造业经营绩效的中等水平,其优势在盈利能力方面。(2)传统中药制造业的技术轨道已经达到极限,技术创新能力与经营绩效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多数处于我国医药制造业经营绩效的下等水平,各方面能力均发展一般。(3)生物医药制造业的技术轨道处于成长时期,技术创新能力与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随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优势在成长能力方面。本文最后在讨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本研究在理论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同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