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偏头痛是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紧张,生存压力的日益加大,偏头痛的发病率又有所增高,并且累及人群广泛,影响因素复杂,且反复发作,各种疗法难以彻底治愈,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医药负担,同时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及经济问题。无先兆性偏头痛是偏头痛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偏头痛病人的80%。目前偏头痛治疗方法很多,如西药、中医药和针灸等,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试验性的。探讨治疗本病的发病机制有效治疗手段和疗效机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导师许能贵教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根据祖国医学脏腑经络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生理解剖知识,形成了一套效果较为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偏头痛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机制,寻找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主穴为主,并辨证配穴的电针和针刺的方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制。研究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加上电针,系统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发作周期和时间等变化,探讨本方法在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方面的操作规范,适用范围,禁忌症,综合分析和评价近期、远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台湾德昌中医诊所或立安中医诊所就诊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147例。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三类:头痛发作时伴随畏光、畏声;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作时伴有畏光、畏声且恶心、呕吐。每类无先兆型偏头痛均随机分成电针治疗组及单纯针刺对照组两组。并对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和祖国医学理论,将每类无先兆型偏头痛又分成常见的水不涵木、痰热内阻和肝风上扰三种证型,并对电针治疗本病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2.15%,优于单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52.94%。采用电针及单纯针刺两组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后,各症状比较临床疗效无差异(P>0.05)。电针组及单纯针刺组均末出现明显副作用。本研究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将三类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均分为水不涵木、痰热内阻、肝风上扰三个证型,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电针对中医不同证型的疗效,电针主穴为丝竹空透率谷、颔厌透悬颅、列缺、太阳;水不涵木型配穴为:太溪、肾俞、太冲;痰热内阻刑配穴为: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风上扰型配穴为:太冲、阳陵泉、风池。治疗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电针对每类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二个中医证型的疗效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运用太阳、丝竹穴透率谷、列缺、颔厌透悬颅为主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辨证配穴的以电针为主的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实用、无副作用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的疗效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