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词传播的研究是一个大题目,王水照先生曾经指出:“几乎从苏轼生活的时代开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长达九百余年的苏轼接受史。这部接受史,以2700多首苏诗、300多首苏词以及4800多篇苏文为解读接受的对象,又分属以理论阐述为主的学术研究、以作家创作借鉴为特点的文学创作、以阅读鉴赏为内容的大众阅览等三个层面,采取评论、笺注、编选、年谱、传记、吟诵、唱和、刊刻、传抄等不同传播接受媒介形式,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理应成为‘苏学’研究中的一个有机构成。”1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生活的时代,处于北宋中期,这一时期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都处在一个变革的动荡期,各个因素的剧变深深影响着苏轼诗词的创作与传播。因此,这一时期影响苏轼诗词传播的各种控制因素表现的极具代表性。本文引入传播学中传播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消费与接受的理论知识并将二者相结合,从苏轼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社会风气等因素入手,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用广角镜来审视苏轼诗词作品的传播究竟被哪些因素所左右,如何被左右,力图挖掘深层次的控制机制。本文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苏轼诗词传播控制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选题的意义。苏轼诗词的传播的控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依然还处在摸索阶段,研究的深度与范围也有待深入与扩展,因此迫切需要对苏轼诗词的传播和接受研究进行整体把握与系统分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传播控制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西方传播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和沃伦.布里德的传播控制潜网理论等。大众传播场模式主要是从整体上对影响传播各个环节的因素进行了一个考察,包括个人性格特质、社会环境、受众接受等,这些也是苏轼诗词传播的重要控制因素;潜网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揭示了在媒介组织的层面上传播控制的理论,北宋时期新老传播媒介方式共同作用,影响着苏轼诗词作品的接受与传播。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从苏轼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其中政治因素中以年代为线索,从苏轼所处的几个不同的年代及政治环境,分析苏轼诗词传播随着其政治生涯的浮动所带来的影响;经济因素主要分析北宋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及由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城市生活的新变化来考量这种变化对苏轼诗词传播的影响;文化因素主要考察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及社会心理、苏轼本人的性格特征及词学观对其作品传播的影响;此外,还有苏轼作品传播媒介的变化及受众对其诗词作品传播的控制研究。结语对本文的论述做了综合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