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杯状细胞因不仅限于分泌粘液保护肠粘膜的简单生理功能而广受关注,随着其特异表达的蛋白因子的发现,杯状细胞可能涉及粘膜修复、粘膜免疫、肿瘤发生等多方面生理病理过程,但其机制尚不清楚。通过本实验了解杯状细胞特异表达的蛋白因子rTFF3和rIgGFcγBP在大鼠全身的分布,及其在大鼠炎症性肠病模型中的改变,有助于揭示杯状细胞及其特异因子的生理功能以及参与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的角色,进一步认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材料与方法】(1)对熟龄期Wistar大鼠全身多种器官组织和胚胎期Wistar大鼠肠道行活杀取材,用免疫组化法确定rTFF3和rIgGFcγBP在发育时期的生理分布,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rTFF3分子的存在模式;(2)用DSS饮水诱导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在模拟发病各期分别取材近远端结肠和收集相应时间的粪便,组织切片以HE染色评估模型的有效性,以免疫组化法观察rTFF3和rIgGFcγBP在疾病模型的粘膜中的变化规律;粪便样本行dot blot,分析在疾病模型的粪便中rTFF3和rIgGFcγBP的含量变化,结合其在结肠粘膜组织中的变化推测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合成、表达和分泌规律。【结果】( 1)用自制兔抗大鼠rTFF3和rIgGFcγBP抗体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rTFF3和rIgGFcγBP在Wistar大鼠胚胎期即开始表达于肠道,在熟龄期Wistar大鼠肠道粘膜中广泛表达,含量丰富,阳性着色主要位于杯状细胞胞浆中,在小肠绒毛全长均有分布,以绒毛下段为主,在大肠中则主要分布于肠绒毛上段,另在胆管腺上皮中也有少量表达,在食管、气管、胃、肝、胰腺、心、肺、脾、肾、膀胱、结膜、子宫颈、睾丸等未见表达;(2)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形态学改变与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学改变相似,粘膜中的rTFF3和rIgGFcγBP在该疾病模型的发病期即呈减少,活动期几乎完全丢失,恢复期仍未恢复正常水平,而与此相应,粪便中rTFF3和rIgGFcγBP大量排出,尤以活动期为甚,血清中rTFF3和rIgGFcγBP也保持了与正常对照时期相当的水平。【结论】(1)rTFF3和rIgGFcγBP是杯状细胞特异性蛋白,在胚胎期肠道中即有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