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angti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安徽省历来是流脑高发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后随疫苗的推广使用,流脑的发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如一些曾经很好控制传染病死灰复燃一样,流脑发病出现迅速上升态势,伴随发病率上升,流脑的流行特征也出现明显变化。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使得对安徽省相关疾病的流行特征的研究具有较普遍的外推价值,同时,作为C群流脑疫情首先发生省份之一,也为我们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能。为此,我们结合对安徽省既往流脑疫情资料的回顾,开展了本课题研究工作,希望为流脑以及部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预防策略及控制措施的制定、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目的了解安徽省流脑流行特征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变化情况,为预防控制策略及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材料方法1、依托疫情报告系统收集安徽省历年流脑疫情资料。以10年为一时间段将整个研究时间分成6个年代,以淮河、长江为主要参照标记,将安徽省分成江淮、淮北和江南三个地区,比较分析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区流脑发病变化情况。对研究期间安徽省流脑发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2003年7月到2007年6月之间合肥地区所有报告疑似流脑病例进行流脑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临床病历资料回顾性调查;2005年11月份和2006年4月份,采集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咽拭子。根据我国在校学生年龄分布情况将所调查病例分成6个年龄组,统计时间周期以上年7月1日到第二年6月31日为一个统计年份。分年龄组、城乡地区的不同分别统计发病率和病死率,不同年龄组病例构成情况也进行描述。不同性别病例年龄中位数及死亡病例年龄中位数分别进行计算。对分类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应用非参检验对不同性别间、死亡病例与成活病例年龄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单因素logistic将年龄、发病与就诊时间间隔及临床表现等逐个纳入分析其与病死结局关联,对其中有意义的因素,再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影响流脑病例死亡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951-2007年安徽省共发生流脑病例79938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90/10万,死亡41337例,死亡率为1.49/10万,病死率为5.17%。在此期间安徽省范围出现3次大的流行疫情:最大的一次出现在1975-1979年间,并于1977年达到此次流行年发病高峰729.25/10万;疫苗前时期,安徽省流脑疫情有8-10年流行(峰高不同)的规律,每次大流行持续时间大约为6-7年左右。上世纪80年代后随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推广使用,流脑发病率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流脑的流行周期也越来越不明显,但仍在间隔10年左右出现发病率小幅度异常波动。2003年我省出现C群流脑局部地区爆发疫情后,全省流脑疫情呈现小幅反弹现象。安徽省流脑发病一般是从每年的10-11月份开始出现疫情上升迹象,至第二年的4-5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与流行年份相比,散发年份发病率的季节高峰持续时间要长一个月左右时间。10或11月份发病率较前5年同月发病平均水平明显升高往往预示下年度发病上升。1994-1999年间,15岁以下占中病例的78.94%;2000-2007年间,15岁以下占中病例的17.20%,10-25岁年龄组病例占到63.03%。总的男女病例比为1.46:1,但25岁后,男女比为0.70:1。在发生全省范围的流脑流行情况下,淮北地区早于其他两地区1-2年出现疫情上升及出现发病率高峰,但2002年后的C群流脑流行先发生于江南地区。江淮、江南、淮北地区流脑发病率分别为33.20/10万、29.03/10万和30.44/10万(P = 0.000),三地区病死率分别为4.37%、4.92%和6.00%(P = 0.000)。2003年至2007年合肥市累计发现报告流脑病例38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9/10万,2006/2007年度发病率达到2.86/10万。经实验室确诊病例135例,都为C群流脑。城市地区病例235例(60.88%)、农村地区病例151例(39.12%)。病例年龄中位数为15岁(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78岁),发病率最高年龄组为12-17岁组(6.57/10万),男性病例219例,占总病例的56.7%。在小于22岁病例中,男女病例比例为1.5:1,在大于22岁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8。98.2%的病例发生11月份到第二年的5月份之间。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的有334例(96.53%),371例病例有发热(96.11%),其它主要症状有:有呕吐的322例(83.42%),恶心311例(80.57%),颈项强直的285例(77.9%),头痛278例(72.02)。临床分型:普通型225例(58.29%),暴发型54例(13.9%),轻型2例(0.52%)。共发生死亡病例28例,平均病死率为7.25%,死亡病例年龄中位数为10岁(2个月龄到27岁),比成活病例年龄低,成活病例年龄中位数为15岁(6个月龄到78岁),通过非参检验,两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4,P=0.01)。分析影响病例死亡的主要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神志不清、恶心、出血点或瘀斑、瘀点数目超过3个、颈项强直、抽搐、中性粒细胞>80%、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以及年龄小于12岁与病例死亡相关(P < 0.05);将这些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瘀点数目超过3个、中性粒细胞>80%、布氏征阳性为病例死亡危险因素(P < 0.05)。聚集性病例21起,病例年龄中位数为16岁(1岁到69岁),其中年龄在12-21岁的病例占59.31%;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流行期为5.99%,高于流行前期的3.05%, ,流行期B群和C群带菌率上升明显;健康人群带菌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结论安徽省是流脑易发生地区,历史上A群流脑是本地区占绝对优势的流行菌株,A群多糖疫苗的推广使用,有效控制了安徽省流脑的发病;疫苗后时期流脑的流行周期性不再明显,但每隔10年左右仍能观察到发病率小幅度异常上升的现象;C群流脑代替了A群成为安徽省近几年的流行优势菌株,并引起流脑疫情的反弹上升,病例年龄分布出现上移趋势,但目前尚处于菌群转换的不稳定的过渡时期,需要进一步的监测研究;流脑流行优势菌群的转换反映了疫苗接种远期副(附)效应的影响,提示免疫策略及时修订变化的必要性;从病例性别构成来看,男性病例明显高于女性,该现象值得进一步关注。合肥地区针对C群流脑疫情开展的A+C群流脑群体接种效果并不明显;流脑发生季节性明显,10及11月份发病情况对下年度疫情变化有一定预示作用; C流脑病死率高于A群;瘀点数目超过3个、中性粒细胞>80%、布氏征阳性等影响C群流脑病例死亡结局。
其他文献
针对柔性结构的主动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负输人成形方法。该方法设计成形器的脉冲序列包含多个正负依次交替的脉冲,通过所选择的脉冲数目和系统振动频率与阻尼比构成
石津灌区是国家大型灌区、也是河北唯一省属灌区,多年来,在河北省水利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
1.香椿芽将当年收获的香椿种子去翅,清除杂质。用55℃温水浸泡12h后捞出,漂洗,置于温度22~24℃的恒温处催芽。2~3天后,芽长1~2cm播种。在育苗盘底部铺一层白纸,白纸上摊厚2.5cm拌湿的珍
在面向服务框架下,用户对服务有着不同的交互经验,并根据这些经验建立信任且对其评价,然而用户可能产生错误的评价进而影响公正的选择.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两层选择算法
针对CPHD滤波算法在多目标跟踪中计算难处理和对于局部目标估计存在漏检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序贯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数概率假设密度(SMC-CPHD)滤波算法。这种方法是将SMC和CPHD两种
基于12个省/直辖市67家去产能企业职工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究工会有效性对去产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集体劳动争议的预防效果。回归结果显示,工会有效性在提升职工民主参与程度和
对法人犯罪案件“两罚制”的根据,国内外的解释都异其旨趣,其优缺点彼此截然相反。总体面言,国外理论对法人刑事责任的解释功利性色彩鲜明,正义性根据不足;国内理论则对犯罪法人的
城市建设需要注重旅游内涵的塑造,两者密不可分,但目前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内涵塑造并没有有机结合,甚至存在相脱节问题。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是一个大系统,主要包括城市与旅
结核病是世界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报道,目前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已感染结
目的: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之所以具有特殊性,除了特异性抗体的类别和水平的变化外,T调节细胞、细胞因子和特异性抗体三者之间的制约、失衡也是导致此类休克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