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恤刑制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im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恤刑是我国古代法制的基本制度之一,它发轫于西周,并随着古代法制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是西周以来刑罚实施的基本原则。恤刑是在中国传统仁政思想(以情论法)的影响下,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对犯罪者所施行的各种悯恤的制度。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恤刑是指对老幼妇笃疾和狱囚的悯恤。广义的恤刑则是指统治者出于恤刑主义所施行的各种悯恤制度的总称。它由法外恤刑和法内恤刑两部分组成:法外恤刑是指非制度、非常规的法外行仁,包括减刑和恩赦两部分;法内恤刑则是指制度上的、常规性的法外行仁,包括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恤刑,如立法上的废肉刑、除三族连坐法、除诽谤妖言罪,司法实践中的乞鞫和赎刑等制度。本论文即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恤刑制度的。汉代是中国古代恤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继承和发展了此前的恤刑制度,为后世恤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借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对汉代的恤刑制度进行研究。首先,要理解恤刑,就要先了解它的思想渊源和发展背景。本文第一部分从“明德慎罚”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国传统的人情观与道德观以及天人感应的思想这四个方面来论述汉代恤刑制度的思想渊源;从对特殊群体的矜恤和过失犯等情有可原者的宥过上来论述汉以前恤刑制度的发展演变。接着,第二、三章详细的分析了汉代恤刑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即:法外恤刑中对特殊群体和私相复仇者的减刑、对罪犯的恩赦,以及法内恤刑中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所体现的恤刑主义。最后第四章是对汉代恤刑的实质、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进行研究。恤刑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而实行的,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它的实施为汉代的刑罚体系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掩盖了其残酷的本质。然恤刑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作用。恤刑的实施为统治者博得了一个仁德、宽厚的美名,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汉代的恤刑实践为后世恤刑制度的发展也起到了奠基作用。恤刑主义中所包含的矜老恤幼、宽宥废疾、德主刑辅和强调教化的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哀怜幼小、宗尚仁恕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突出显示了中华法系的文明特质,促进了中华法系道德人文主义特征的形成。
其他文献
在农耕时代,挑花刺绣成为武陵山区、乌江流域土家族、彝族、苗族姑娘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她们从小就学挑花刺绣,到十一二岁时就能够自己独立构思,并挑绣出美丽的图案。这
<正>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形态的宗教,分布于亚洲中部、北部,以及北欧、北美和非洲,历史久远,并具有世界性。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信仰萨满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
寻租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公共选择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政府寻租行为的危害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政府寻租行为、寻租产生的原因,
<正>"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但毕竟是一只已经醒来、“满血复活”的雄狮。你不必为他发抖,也不可对他小觑。他不会炫耀武力,不等于没有实力。他从不惹事生非,也从
报纸
通过实地走访,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在浙江省内宁波、杭州、绍兴等共7地开展调研,随机抽取当地60周岁以上的随迁老人进行一对一的面询问答,共计发放问卷414份,其中有效问卷385
本文介绍了智能卡最新发展动态,着重讨论了智能卡底层技术,安全保护技术,小芯片防裂技术及相应技术。
随着摄像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受众的审美需求的日渐提升,画面效果、镜头质量以及对于视听语言技术的运用,变得愈发重要。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专业技术角度研究了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