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法言》之管理思想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k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两汉之际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扬雄,有多篇赋文、著作留世,其中《法言》一书在其生前并没有盛行于世,但在其死后四十年大行天下,为人所赏识。学界主要从文学和哲学两个角度来研究《法言》,现已有多篇学术论文成果发表。本文试着从中国管理哲学角度来研究扬雄《法言》书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   本文从人性假设、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三个方面来分析扬雄《法言》所蕴含的管理思想。人性假设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扬雄在继承儒家性善论的基础上,吸取了道家的混沌思想,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并引入“气”的概念来解释善恶的对立统一,提出“善恶混”的人性假设,并依据“善恶混”的人性假设,扬雄提出塑造“全性之人”的主体自我管理和施行“中和之政”的立身为政的客体管理。扬雄从道、德、仁、义、礼等五方面内容论述“全性之人”,这五方面内容是“一人而兼统四体”共同构成主体自我管理所要实现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个体自我在完成主体自我管理之后,为“立身为政”的客体管理所服务。针对为政之道,批判继承儒家的“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和法家的“以法治民”的刚性管理,提出自己的政治管理主张。要求为政者,首先正其身,然后施行中和之政,以礼乐教化百姓,建立并维护“衣裳其顺”的社会等级秩序,确保其政治统治稳固安定。   扬雄《法言》一书是拟《论语》而作,文章内容体现了对人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极大关注,这对当今中国管理哲学所强调的管理主体——人及构建和谐社会是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我国高校现行的岗位津贴分配模式过于重视职称和资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对于高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能起到促进作用。为了完善现行的岗位津贴制度,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津
本文主要探讨了《周易》通过易象所表达的德治思想。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引论;德治的途径:君子修德;德的内容:谦虚、诚信、循礼;德政的实施:民本和慎刑以及易象的妇德观、余
本文以阶级意识为视角,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普遍和特殊关系上,分析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的辩证法,并分别考察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
法律证据与一般证据不同,法律证据是司法活动中重要的定罪根据,法律证据的构成及真假的判断都需要逻辑思维的介入。本文对法律证据的探讨是从科学逻辑的视野出发。在科学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