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与展望——以山东乐陵梁锥希森新村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3456ga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一次把农村建设提到了新的政治高度。决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农村建设并不是一个新事物,自上世纪20年代起,我国的有志之士为改变农村的凋敝之势,就实施了乡村建设运动。当然,它与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革命)不能同日而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然没有放弃对农村发展的探索,从农业合作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的步伐逐层深入。在中共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农村建设在积极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各地新农村建设如何继续前进,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以历史学为基础,运用系统分析、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首先系统阐述我国农村建设的探索和相关农村建设理论,然后以乐陵梁锥希森新村为例,分层论述了村庄的自然状况、发展历程、发展经验、存在问题等,提出了“探索资金多渠道和土地保障制度”、“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的主动性”、“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等具体措施。这大抵不仅可为该村下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性规划,而且也可为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本文的写作宗旨正在于此。
其他文献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山西境内共修筑了三条主要铁路。1896年开始奏请修筑正太铁路,1904年破土动工,1907年建成通车,山西境内便有了首条铁路。1905—1922年京绥铁路建成,在山西
近年来,关于社会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入到所谓“边角料”的研究。由于社会史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相交叉、综合性较强的新兴领域,这无形中增加了研究
《白蛇传》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八百余年,深入人心。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也是无可估量的。历年来,专家学者的研
隋文帝是隋朝的建立者,隋朝是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之一,隋朝和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隋文帝的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其一,考察隋朝的开国功
冷战期间,艾森豪威尔政府出于同苏联冷战的需要,用军援作为政治工具拉拢巴基斯坦,把巴纳入自身的全球安全战略体系中去;巴为抗衡印度,从而解决自身“安全危机”,乐意接受美国
凯尔特人是铁器时代生活在不列颠的古代民族,建立了不列颠最早的铁器文明。公元前l世纪到5世纪初,罗马帝国入侵并征服了不列颠,在不列颠东南部建立行省。东南部的不列颠凯尔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