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荧光材料因为聚集诱导淬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效应的存在使得其固态应用领域受到很大限制。2001年,唐本忠课题组在研究化合物六苯基噻咯(hexaphenylsilole,HPS)的发光行为时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概念,为有机荧光材料在固态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之前的ACQ效应相比,AIE分子通常在聚集态或固态表现出很强的荧光。液晶是介于流动相和有序态的功能性软物质。因为其在光信息显示和存储装置中的广泛应用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传统的液晶材料是不发光的,它们被应用于显示器件时需要额外的背光源,且偏振片的使用使得器件的能耗非常高。近年来,聚集诱导发光液晶(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liquid crystal,AIE-LC)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广泛研究。AIE-LC材料是指一类既具有AIE特性,又具有液晶特性的新型材料。故其可以被应用到非常广泛的领域,比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极化激光器、发光液晶显示器、信息存储器、传感器、半导体等多种领域。所以新型AIE-LC材料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人们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技术上突破的迫切需要。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并成功合成了2种并吡咯衍生物:二乙基4,4’-(2,5-二苯基[3,2-b]吡咯-1,4-二基)二苯甲酸酯(DPP-2COOCH2CH3)、双(2-(丙基酰氧基)乙基)4,4’-(2,5-二苯基[3,2-b]吡咯-1,4-二基)二苯甲酸酯(DPP-2CH=CH2),并通过核磁共振(1H-NMR)和质谱(MS)两种研究手段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以并吡咯分子为核心,合成了一种用烷基链修饰的并吡咯衍生物分子DPP-2COOCH2CH3。在四氢呋喃(THF)/水(H2O)体系和THF/正己烷体系中,此化合物都表现出典型的AIE特性,其机理为分子内运动受限(restriction of intramolecular motions,RIM)。然后将AIE概念引入到液晶分子的设计中,设计并合成了既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又具有液晶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分子DPP-2CH=CH2。此化合物在THF/H2O体系和THF/正己烷体系中也都表现出典型的AIE特性;通过热失重(TGA)测试,测得其热分解温度为390 oC;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观察到其在升温过程中,在154oC和167 oC温度处出现两个吸热峰;再结合偏光显微镜(POM)进行观察,观察到其在升温至154 oC和降温至140 oC两个过程中都能观察到液晶的焦锥织构。结果表明:DPP-2CH=CH2在154 oC到167 oC温度区间内会形成液晶相,并根据POM所测得的照片推测其可能形成了近晶型的互变液晶,继续冷却则形成晶体。对并吡咯化合物DPP-2CH=CH2在液晶相时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从20 oC到150 oC,随着温度的升高,发射波长不变,但是荧光强度有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分子消耗激发态能量,使得温度越高,荧光越猝灭;当温度升至液晶区间150 oC至170 oC时,发射波长发生急剧蓝移。该结果显示150 oC~170 oC温度范围与DSC测试的液晶范围(154 oC~167 oC)十分接近,因此,荧光光谱测试的荧光强度和波长的变化有望用于表征液晶分子的液晶相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