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成年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更具实用性,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意义更为突出。作为一种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有效手段,互动式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大量课堂互动活动,可以有效改善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输入与输出不平衡现象。而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方式和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足够的兴趣和动机来参与并维持师生互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则成为了提升互动式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目前,由于教师主导型的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在英语学习各个阶段占据主导地位,互动式教学在课堂实施中依然存在着学生接受程度较差,参与不积极等问题。这使得互动式教学的课堂效果往往难以尽如人意。激励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较为著名的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Maslow, 194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Frederick Herzberg,Bernard Mausner & Barbara Snyderman, 1959)、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效价-手段-期望理论)”(Vroom, 1964)以及亚当斯的“公平理论”(Adams,1965)等。随着激励理论的发展,关于动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激励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诱发其积极参与学习的行为,并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过程(任飞、祝爱琼,1997)。这种以激发动机为中心的特点恰好符合互动式教学对于学生动机的较高要求。目前,互动式教学和激励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均有所研究,但将二者进行结合的实证研究尚为数甚少。本文尝试在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中采用激励教学法,以探究两者结合能否提高互动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英语水平。笔者在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二两个班的125名学生中展开了为期17周的准实验研究。在两个班中均采用互动式教学,并将其中一个班共60人作为实验班,对其采用激励教学法;另一个班共65人作为控制班,不采用激励教学法。在实验期间观察并记录两个班学生参与活动的频次并以日常表现成绩的形式进行量化赋分,并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对互动式教学的看法。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进行关于激励教学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对两个班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频次与前测、后测成绩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 15.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并采用定性的方法分析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研究表明,在互动式教学中采用激励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乃至英语水平是有效的。在实施激励教学法后,实验班在课堂气氛、学生出勤和课堂纪律、师生互动等环节均显著好于控制班。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班的英语水平也比控制班有了一定提高。由于课本内容、时间、场地等因素的约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互动活动难以掌控、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大班教学难以确保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等问题。笔者根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互动式教学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