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功能变迁对葫芦山湾水质影响分析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上五个关键节点之一,经济区内的葫芦山湾海域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已率先成为各大企业投资开发所关注的热点。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葫芦山湾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历经了滩涂养殖、港口航运开发、围海造地阶段等多个发展阶段,为此,国家也适时对该区域海洋功能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大规模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活动引发了葫芦山湾岸滩地形的改变,进而对湾内水体交换能力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规划的有效实施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上述环境的综合作用下,葫芦山湾内的海水水质环境随着区域海洋功能变迁产生了一定变化,本文仅对这种水质环境变化的范围与程度开展相应研究。本文系统性阐述了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无到有、湾内海洋功能区划的多次调整,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开发对湾内岸线变化及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结合历时10余年间具有代表性年份的海水水质环境监测的数据分析,讨论了海域主导功能的改变对海湾海水水质,特别是富营养化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滩涂养殖阶段(2005年之前),葫芦山湾主要用海方式为滩涂底播养殖,海岸基本保留自然形态,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处于贫营养状态。2、港口开发阶段(2006-2007年),为保障7-10万吨级大型深水码头建设通航,湾口海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填海造地和港池、航道疏浚工程,导致湾口岸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部分污染因子出现超标。3、围海造地阶段(2008-2014年),湾内海域使用类型由养殖用海调整为工业与城镇用海,为满足临港工业、船舶制造企业的用地需求,较大规模填海造地导致湾内海域空间明显缩小、岸线化曲为直、水体交换周期显著变长,湾内海域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状态,个别污染物因子出现明显超标现象。4、工业企业运营阶段(2015年之后),葫芦山湾岸线局地略有改变,涉海企业投入营运,由于原有填海造地进处于一步消化过程中,新建项目用海需求减弱,湾内污水处理厂、排水渠、工业废弃物处理中心等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根据监测结果显示,葫芦山湾海域水质基本达标,海湾海洋环境质量得以一定程度的恢复。综上研究得出,海湾的工业化开发与利用,对海域空间资源的占用是较大的,对岸线、滩涂改变显著、并较难恢复,从而会对海湾水动力交换能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对海洋环境特别是海水水质环境的影响并非完全不可控。港区、航道及填海造地施工期产生的无组织排放对海水水质环境影响是短期的、可恢复的。而营运期期间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将对海水水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海湾水交换能力的减弱,必然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这就要求湾内沿岸企业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和联防联控水平,避免环境事故污染海湾水体事件的发生。
其他文献
明初的惩贪肃贿法制建设主要是从执法和立法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从立法方面看,惩贪肃贿法制在整个明代法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条文数目繁多,法网严密,量刑严厉,注重预防。从执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的制定酝酿
全媒体时代引发教育教学变革,资源建设思维模式与运作路径也当与时俱进。该文通过对全媒体资源建设概念及内涵的理解,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经验,围绕"四位一体"的资源建设观,提
从后实证主义的理念出发,通过客观效果、主观福祉、伦理价值来评价政策执行者对民族教育重大政策的实施效果。调查发现,民族教育重大政策的实施效果较好,不仅政策的科学性、
近年来,水处理过程中的活性污泥产量逐年增加,污泥资源化利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论文通过热解技术,将污泥转化为活性炭材料,用来净化水中的污染物Cr(VI),达到以废治废
目的建立生物降解塑料的检验方法;方法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生物降解塑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生物降解塑料PBAT的主要吸收带进行的分析,得到了PBAT及其制品红外光谱的特点;结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语料库的封闭性检索,运用计量分析手段,调查分析了广州话动词完成体的变异。结果表明完成体形式的发展趋势在广州人和香港人里面都呈现一致。通过动词的变调来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生物阴极可以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完成电化学反硝化过程。将其与传统硝化工艺耦合实现系统脱氮,过程较复杂且不易控制,限制了系统总氮去除效果。本研究
重大建设项目档案是指重大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及使用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电子等不同形式和
【正】 元曲史论数百年,在考及作家生平、创作中每每乖异叠出,当然也提出了一些颇著灼见的研究立论。本文旨在前辈和时贤的研究基础上,作出些以为大致合理的推论,并试图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