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模型的建立及亚砷酸对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GL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伊马替尼与亚砷酸联合应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目的:评价伊马替尼(Imatinib,IM)与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TO)联合应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的疗效及患者的耐受性。方法:20例初诊CML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患者口服伊马替尼400mg/d,并静脉滴注ATO注射液10mg/d,连续10d后,改为每周2次。在IM治疗后中位时间为一年的期间内,观察疗效及副作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稳定的完全血液学缓解,所需中位时间为4周。IM治疗6个月,80%患者获得了主要遗传学缓解,IM治疗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了主要遗传学缓解,获得主要遗传学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IM治疗6个月,55%的患者获得了完全遗传学缓解,IM治疗12个月,80%的患者获得了完全遗传学缓解。IM治疗12个月的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率是20%。在观察期内,无1例患者出现血液学和遗传学复发,无1例耐药发生。对副作用的观察表明,IM与ATO联合应用在患者中有良好的耐受性。结论: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IM与ATO联合应用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CML的方法。并有可能因ATO的引入而克服耐药的发生,且不增加IM的副作用,在患者中有良好的耐受性。二、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点突变的检测目的:建立IM耐药患者ABL激酶区(kinase domain,KD)点突变的检测方法,研究发生IM耐药的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ABLKD发生点突变的情况。方法:采集11例发生IM耐药(血液学耐药7例,遗传学耐药4例)的CML患者IM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共计17份骨髓,采用半筑巢式扩增长片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扩增Bcr-Abl融合基因ABLKD周围863bp碱基,进行纯化、测序及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建立了伊马替尼耐药患者ABLKD点突变的检测方法。IM耐药的CML患者ABLKD总的点突变检出率为45.45%。其中,血液学耐药患者ABLKD点突变检出率为57.14%。遗传学耐药患者ABLKD点突变检出率为25%。共发现3种点突变,G250E(2例)、E255K(1例)和T315I(2例)。血液学耐药的患者,发现突变的时间最早为IM治疗后4个月,最长为IM治疗后9个月。遗传学耐药患者突变检出时间是IM治疗后12个月。所有患者IM治疗前均未检出突变。结论:发生IM耐药的CML患者,其Bcr-Abl融合基因ABLKD存在着高频率的点突变,且与IM治疗相关。通过对耐药点突变情况进行早期检测,有利于在发生耐药前进行治疗干预,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三、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IM耐药的CML细胞模型。方法:将分别含有全长Bcr-Abl融合基因发生IM耐药的T315I及E255K点突变的逆转录病毒载体MIGR1p210/T315I及MIGR1p210/E255K经亚克隆、纯化、PCR鉴定后,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细胞转染技术分别转染到到依赖细胞因子生长的髓系原始细胞32D细胞中,筛选出表达Bcr-Abl的细胞,然后用荧光显微镜及蛋白免疫印记等方法鉴定阳性克隆,并分离单个克隆。经实时定量PCR(real timequantitative PCR,RQ-PCR)检测各细胞株Bcr-Abl融合基因拷贝数。结果:成功建立了IM耐药的CML细胞模型32Dp210T315I及32Dp210E255K,两细胞株Bcr-Abl融合基因拷贝数均较高,并表达Bcr-Abl融合蛋白。结论:建立了IM耐药的CML细胞模型,为研究IM耐药的CML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四、亚砷酸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目的:探讨ATO与IM是否存在交叉耐药现象以及ATO对Bcr-Abl阳性细胞的作用是否存在靶向性,探讨ATO与IM对IM耐药细胞株联合应用的性质,探讨ATO对IM耐药的CML细胞株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氮唑蓝(methyl-thiazol-tetrazolium,MTT)法测定IM、ATO单独及联合应用于32D/MIG、32D/p210、32D/p210T315I及32D/p210E255K的IC50。测定伊马替尼、亚砷酸单独及联合应用于32D/p210及32D/p210E255K的IC80,计算联合应用指数。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ATO对32D/p210、32D/p210T315I及32D/p210E255K细胞凋亡及免疫印记检测ATO对HC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IM对32D/MIG、32D/p210、32D/p210T315I及32D/p210E255K的IC50分别为>10μM、0.17±0.02μM、>10μM及3.31±6.40μM。而ATO对上述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0.58±0.03μM、0.35±0.05μM、0.38±0.04μM及0.41±0.06μM。两者以固定比例联合应用时,对32D/p210的联合应用指数分别为CI:IC50:1.10±0.07、CI:IC80:0.88±0.20,对32D/p210E255K的联合应用指数分别为CI:IC50:1.00±0.07、CI:IC80:0.90±0.31。ATO对32D/p210、32D/p210T315I及32D/p210E255K诱导的凋亡表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ATO作用于32D/p210、32D/p210T315I及32D/p210E255K48h时,对HCK/STAT途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IM对32D/p210T315I及32D/p210E255K耐药,ATO与IM无交叉耐药现象。ATO对Bcr-Abl阳性细胞株的治疗表现出靶向性。在IM自身能克服耐药的浓度下,ATO与IM对IM耐药的细胞株表现为相加或协同作用。ATO对IM耐药的CML细胞株的作用与其诱导凋亡和下调HCK/STA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五、亚砷酸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裸鼠皮下成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目的:探讨ATO对裸鼠32D/p210移植瘤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并探讨ATO的毒副作用。方法:建立32D/p210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ATO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ATO 5、2.5mg/kg/d,连续10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用法同ATO组。观察不同浓度ATO治疗组及对照组瘤块大小、抑瘤率,取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瘤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并对治疗后瘤组织的Bcr-Abl融合基因拷贝数进行测定。观察裸鼠一般状态的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裸鼠肝、肾结构的改变,同时对裸鼠进行治疗后血常规的检测。结果:ATO高、低剂量组的瘤组织大小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缩小;瘤组织病理可见ATO高剂量组以中度坏死为主,低剂量以轻度坏死为主。电镜下发现ATO高、低剂量组瘤组织的细胞出现凋亡。经治疗,Bcr-Abl融合基因拷贝数显著降低,高剂量组拷贝数的降低明显大于低剂量组(P<0.0001)。ATO高、低剂量组裸鼠一般状态良好,ATO无明显的肝、肾毒性,对血象也无明显影响。肾脏病理仅在高剂量组出现了轻微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和灶性蛋白管型,仅轻微的降低了血红蛋白,且高剂量组降低的较为明显。结论:32D/p210对裸鼠具有高致瘤性,ATO对该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显著降低Bcr-Abl融合基因拷贝数,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与诱导凋亡有关。ATO对裸鼠的肝、肾和造血系统无明显的副作用。
其他文献
亲属称谓语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特征,因为亲属关系作为人们之间一种最亲密的关系,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这些不同的系
目的:建立封闭体系中药复方成分溶出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参数分析体系,以六味地黄汤中有效成分梓醇的不同提取条件提取为例,验证动力学模型的可靠性。方法:将数学建模方法应用于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户外广告逐渐成为新兴的大众媒体。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频繁,人们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多,这为户外广告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
贬谪是中国古代文人常见的遭遇,在唐宋两代尤为突出。文人贬谪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以往的贬谪文学研究中,在年代上偏重于唐代,在文体上偏重于诗文,尚未有对唐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过程中 ,有法律上的告知义务 ,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行政执法人员的身份、行政行为的内容、当事人的权利等。本文阐述了这种民主行政制度下告知的性质与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启示林永光赵武灵王,(?前295年)名雍,系赵肃侯之子,于周显王44年(前325年)即位。此时的赵国已有整整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了。在当时的各诸侯国中,赵国的疆域是仅次于秦楚的
在传统节日的概念越来越淡化,节日的内涵也正在不断被忽略的今天,对国家传统民俗节日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自觉,才能使之真正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所有的
一年春秋两度,一种称为“释奠”的祭孔仪式至今仍在位于韩国首尔的成均馆内举行,在仪式的过程中,与其祭祀的仪式完美协调配合在一起的是庄严、雄伟的文庙雅乐。中国宋朝的大
单宁是石榴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新鲜石榴皮中含10.4~21.3%,具有抗肿瘤、抑菌及抗病毒活性、抗氧化和延缓衰老等生理活性。安石榴甙是石榴皮单宁的主要单一成分,具有很强的抗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