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民活动是历史合力造成的,即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清末以降,华北地区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天灾人祸横行。水、旱、蝗灾与过重的土地赋税、高利贷、兵匪结合,如此失衡的社会统治秩序对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小农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此一阶段,华北地区的工商业不甚发达,吸纳不了大量的离村农民,很多农民在华北几乎陷入绝境。而与华北在地缘上相邻的东北地区虽在清末放垦就已展开,但土地辽阔的东北北部在民初尚有大量荒地亟待开垦,同时,东北地方当局及日俄势力借助于东北丰富的农产和矿产资源大力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工矿业的近代化。东北地方为了吸纳大量的华北移民,也积极出台各种优惠措施。这些有利的因素对华北移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众多华北农村人口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关外求生,20世纪20年代华北移民赴东北达到高峰,据何廉估算,1923年至1930年约有500余万人涌入东北。进入东北的移民体现出了流向的相对集中性和近邻优先的特征,移民往往比较集中的迁入某个特定地区,体力和财力有限的人就留在了东北南部。前期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受东北种植业的季节性质和华北强烈的家族观念影响,很多移民在旧历年前后返乡省亲团聚、祭祀宗祖,使此段移民体现出了季节变动的趋势。随着时间推移,移民由单独移民向团体移民转变。移民进入东北面临众多障碍,东北土地大量被原统治阶层和新兴的北洋军阀所瓜分,移民进入东北受经济等因素的限制,不易取得地权。横行的兵匪、高额的地租和高利贷都为华北移民在东北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威胁。华北移民大量涌入东三省,到“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的短短30年中,将地广人稀的东北尤其是北部地区很快转化为高度发展的农业区。农业发展为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原料,东北的大豆产业在此时期执产业之牛耳,多余的农产品出口到很多国家。大量移民的涌入也给东北工业带来了可资利用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借助一战的有利契机,东北的工业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以山东人为主体的华北移民吃苦耐劳、团结意识强,不畏艰险,行走于动荡的东北地区,在很多地区形成了“商帮”。移民的到来促进了东北经济的发展,但人口的大量聚集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社会问题,无业移民往往为匪为盗,影响了东北社会的稳定,移民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引起的社会问题也不可小觑。华北青壮年大量移入东北,往往使原住地的土地大量撂荒,影响了华北地区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