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影响下的旅客出行行为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w897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路运输在我国客运市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技术的进步,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以其速度快、运能大、效率高的优势正在推动我国交通运输模式和客运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高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也深刻影响人们的出行行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铁路客票大数据为基础对高铁影响下的旅客出行行为进行研究。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基于客票数据构建微观面板数据,采用准自然实验设计和双重差分方法研究重点分析高铁对人们出行行为的影响。不同城市开通高铁的时间不同,人们受到高铁影响与否存在差异,这为我们提供了准自然实验的场景。通过采用DID模型比较高铁开通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对象观测变量的差异从而得出统计意义上高铁对人们出行影响的无偏估计,实现高铁与人们出行之间的因果关系推断。然后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公路巴士出行的影响,从城市视角实证高铁是否显著影响公路巴士出行。第二,基于客票数据挖掘成渝高铁旅客出行行为,通过对这一微观客运市场上旅客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解构旅客群体年龄和购票渠道等分布特征。然后对高铁运营中的“幂”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指出高频旅客给高铁运营带来的巨大价值。接着从聚合客流角度对城际客流时空和网络流动规律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客流分布的时空异质性。最后重点分析高铁站可达性与旅客乘车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站可达性显著正向影响人们的乘车行为。第三,研究高铁的开通运营对既有线路列车运营的影响。以成渝经济圈的三条铁路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高铁开通导致的已有线路客流时空分布变化。接着从微观层面对线路旅客的“迁徙”行为进行挖掘分析,发现优势群体倾向于“迁徙”至高铁出行。重点研究了出行中旅客选择铁路作为出行方式如何在高铁和普速列车之间选择的问题。基于离散选择模型定量描述了人口统计学特征、购票渠道、社会阶层与地位、发车频率、出发日期与时段、出行目的、距离等变量对旅客选择行为的影响,实现对旅客选择行为的有效预测。最后,借助铁路出行的视角,基于成渝铁路的客票销售数据,探究消费者结伴出行对铁路客运产品选择的影响。通过应用赫克曼二阶段模型并控制超过130万名乘客的个体固定效应,研究揭示了结伴出行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对高级列车和高等座位的选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女性以及年长者结伴出行更倾向于选择高级列车和高等座位。这些发现不仅为铁路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结伴行为对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我国中西部地区隧道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新疆、西藏、甘肃、宁夏等地开始筹划或已在建设多条山岭隧道、地铁线路、油气管道等,中西部城市的地铁建设将成
子句集简化是自动推理领域中命题逻辑可满足性问题求解和一阶逻辑定理证明的重要研究内容,而在子句集简化的过程中,人们必须保证简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因而对命题逻辑和一阶
随着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智慧城市每时每刻将会产生海量的多模态时空数据,给智慧城市展示、分析和探索等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
对于股票收益率可预测性的研究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近年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依旧热度不减。近年关于提高收益率可预测性的研究主要是从新的预测变量和新的预测方法这两个方面展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网规模已接近3万公里,超过其他国家高速铁路里程总和。由于高速动车组运行强度高、密度大、行驶速度快的特点,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轮轨之间磨耗损伤也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背景,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近年来,信息和智能技术革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越发受到学界关注。作为世界工业体系最完整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深入探究技术革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只有弄清技术革命影响劳动
本文在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背景下,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品质结构的影响。产品创新是出口品质结构改善的根本推动力,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出口品
目的依据枢椎解剖数据研制出枢椎椎板钉双向滑轨式导向器,并通过体外应用及临床应用探讨该导向器辅助置入枢椎椎板钉的精确性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枢椎椎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是应对各大城市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公交系统中,常规公交以其布线灵活、覆盖面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