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儿童文学特点,研究任溶溶在翻译《夏洛的网》时对于源文本中的隐喻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是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发展而来的。翻译目的论着重强调预期目的,注重译本读者的反应,据此来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对于儿童文学中的隐喻翻译方法起到了指导作用。根据目标文本读者的期望、已有知识及所处的环境对译文的期待,译者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成翻译目的。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用一事物来理解另一事物的隐喻,既是修辞格的一种,也是人类思维认知的存在模式。作为认知模式,以及各学科、领域之间彼此需要,隐喻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被人们感知并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儿童文学,随处可见。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既有一般文学所具有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儿童作为特殊读者群,阅读和思维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译者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应当将儿童作为考虑对象,结合儿童读者的阅读特点、认知和文化背景,对作品中的修辞和隐喻的认知也要特别对待,采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源文本中的隐喻及作者的意图尽可能准确而忠实地传达出来。因此,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隐喻翻译策略,要适合儿童读者的认知能力。任溶溶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翻译家,经过多年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其最明显的翻译原则是“忠实原则”。这一点也与目的论的“忠实原则”不谋而合。任溶溶的译文风格注重口语化,符合了目的论的最重要原则——“目的原则”。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儿童读者读到了很多有着原汁原味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就是其中之一。针对《夏洛的网》一文,本文通过举例法,从语义角度、修辞角度,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指导原则,对源文本中隐喻的翻译进行分析,从而研究任溶溶关于《夏洛的网》一文中隐喻的翻译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并希望借此为国内的儿童文学中隐喻的翻译提供借鉴,为国内儿童文学翻译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