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性噪声作为最为普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直接影响着工人的身心健康,同时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及社会医疗负担。本研究对某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性噪声污染及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进行了卫生学调查,进而探讨新入职青年工人职业噪声暴露的健康风险。采用病例-对照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KCNQ4和GJB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初步筛查噪声敏感工人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候选遗传易感基因SNPs。此外,在接触噪声工人中开展了噪声防护的健康教育、干预及效果评价。1.某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性噪声污染及作业工人健康状况的卫生学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某企业噪声污染水平及工人健康状况进行卫生学调查。采用网格布点法,结合工位分布,测量冲压和焊装车间各作业区域工人噪声暴露水平,评价职业危害等级。对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分析工人电测听、血压、心电图现况,比较血压、心电图结果与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相关性,同时探讨人口学特征、噪声暴露水平、吸烟饮酒习惯对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企业噪声作业岗位超标普遍,一、二冲压车间存在职业危害作业点分别达94.12%(16个)、82.36%(14个)。一、二焊装车间分达14.39%(4个)和37.50%(12个)。工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较高,四个车间高频听阈≥40dB(A)工人为8.98%(66人),疑似噪声聋工人2.45%(18人)。工人血压、心电改变与高频听力损失间不存在相关性。焊装车间工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布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随着工人年龄、接噪工龄增加而上升。工人发生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与暴露的噪声声压级呈正相关。2.职业性噪声暴露对新入职青年工人健康影响的研究以南京市职业健康体检机构2011-2013年收集的367名职业健康体检合格的新入职青年职工为研究对象,跟踪分析该职业人群入职前和入职后2年内3次职业健康体检的噪声性听力损失,血压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变化。青年工人噪声作业1年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损失(>25dB(A))的检出率为4.63%,噪声暴露2年内双耳高频听力损失检出为3.94%。入职1年后听力筛查检出3名噪声敏感工人(高频段任一频率,任一耳≥65dB(A))。工人入职1年收缩压出现显著性上升,且男性工人连续两年收缩压呈上升趋势;女性工人噪声作业1年高血压现患率上升。男性工人入职1年后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不齐和其他异常心电图(束支传导阻滞、ST-T段改变等)检出率显著上升。3. KCNQ4和GJB2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相关性的研究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检测了103对噪声性听力损失工人与噪声暴露听力正常工人的KCNQ4(rs34287852)和GJB2(rs3751385)位点的基因型,分析目的SNP位点基因型与噪声性听力损失关系。KCNQ4(rs34287852)位点T,G等位基因及各基因型在病例与对照组间的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GJB2 (rs3751385)位点C突变等位基因在两组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携带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CC突变基因型的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工人携带突变纯合CC基因型发生听力损伤危险性为携带野生纯合型TT个体的2.78倍。4.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筛检噪声性听力损失候选易感基因SNPs的研究选取入职双耳电测听正常,噪声作业三年内发生高频听力损失≥40dB(A)的5例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DNA,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外显子区SNPs数分别为21016、21510、21333、20815、21013。比对千人基因库,依据人群等位基因突变频率<0.2,寻找外显子区非同义突变SNPs及基因。发现各样本相同突变候选易感SNPs55个,相关基因45个,分别参与能量代谢、氧化还原、转录调控、结构维持等功能。结合基因信息及相关参考文献,提出进一步开展验证研究的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候选基因SNPs为PARP15 (rs7632426)、GSTT2 (rs2301423)、MYH13 (rs3744550)、SDC3 (rs2282440)、TCF3 (rs2074888)。5.职业噪声暴露工人的健康教育与作业场所健康干预的评价对噪声暴露工人开展噪声相关KAP基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干预,通过培训前后的问卷调查及健康体检比较,评价健康教育与干预效果。管理者与一线工人在培训后对于耳塞的降噪作用,耳塞的正确佩戴方法,噪声聋的发展进程,对听力疲劳的正确理解,噪声聋的药物治疗,噪声作业禁忌症等方面的知识与态度均有改善。企业在对噪声污染源的管理、工人职业卫生管理与监督等方面均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对噪声暴露工人健康教育及干预一年后,工人对噪声的防护行为也有所改善。职业体检发现,受干预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有所下降。6.结论冲压、焊装车间噪声污染普遍。工人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生与年龄、接噪工龄、噪声暴露水平存在相关。新入职青年工人噪声暴露前2年存在职业健康风险,其中第1年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较高,可能与易感人群有关。血压和心电图异常改变较为明显。GJB2rs3751385位点突变与噪声性听力损失之间存在相关性,GJB2rs3751385CC基因型可能是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易感基因型之一。全外显子组测序获得噪声性听力损失候选易感基因SNPs55个,相关基因45个,分别参与能量代谢、氧化还原、转录调控、结构维持等功能。结合基因信息及相关参考文献,提出进一步开展验证研究的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候选基因SNPs为PARP15 (rs7632426)、GSTT2 (rs2301423)、MYH13 (rs3744550)、SDC3 (rs2282440)、TCF3 (rs2074888).噪声暴露工人在噪声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存在不足,健康教育及干预后,均有所改善。干预一年后,受干预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