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杂剧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9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末明初杂剧是杂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介于元杂剧之末,明杂剧之初,但却自成系统,显著具有独立完整的特点。元末明初杂剧是对金、元以来北杂剧的承续,又开启了明、清杂剧发展之先声,在杂剧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转折点。  对元末明初杂剧的研究是相当有价值的,由于跨越朝代,资料又不多见,因此研究的难度较大。本论文立足于疏理和考辨,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引出相关结论和看法,希冀有所收获和突破,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诸方面:  一、通过对元末明初有名氏杂剧作家作品的考述,疏理出这个阶段40位作家的154种杂剧作品,并按年辈对这40位杂剧家进行分期,初步将他们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钟嗣成时期”、“罗贯中时期”、“贾仲明时期”、“朱权、朱有燉时期”,在此基础上并作相关研究。  二、考述元末明初无名氏杂剧作品,考订此期的147种无名氏杂剧作品,并作相关辨析。经过考述,认为:元末明初无名氏杂剧作品的数量与同期有名氏杂剧作品基本相等,远远超过了此前、此后的无名氏杂剧数,是杂剧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  三、研究此期杂剧的发展状况。本论文认为:元末明初杂剧相对于元杂剧中期来说,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有名氏杂剧创作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无名氏杂剧创作异军突起,成就巨大。本论文还认为:元末明初杂剧是整个杂剧发展链上的重要一环,它上接元中期杂剧,下接明成化以后的杂剧创作,是杂剧由元杂剧向明、清杂剧,“北杂剧”向“南杂剧”发展转化的关键时期,这个完整的统一整体不应被分割开来。  四、本论文对元末明初杂剧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个时期的社会基本处于由动荡向逐渐稳定的发展之中,但统治者不断加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压控制,至明初已达专制的极致。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了当时的杂剧创作,使杂剧在此期表现出一些相当明显的文化思潮,具体表现在伦理道德的呼唤、英雄济世的期望、归隐遁世的追求等方面。  五、元末明初杂剧的艺术走向呈现出新特点,其中曲体、演唱方式、结构方式、演奏方式等诸多方面被打破,反映了此期杂剧家们的可贵探索精神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表明了杂剧在元末明初阶段不是衰落,而是以另外的方式发展。此外,这个时期的杂剧还表现出“由俗而雅”和多元化的倾向。  将元末明初杂剧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是符合杂剧的发展实际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本论文,应该说是对过去从朝代更替角度来看待此期杂剧的突破;本论文依据相关典籍,对元末明初有名氏作家作品、无名氏作品进行细致考订,列表呈示,并初步理清这个时期杂剧发展的基本轮廓,应该是在前人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本论文在大量考订、统计的基础上,结合此期的社会背景展开分析,重点考察此期杂剧创作中的社会文化思潮及艺术发展,得出元末明初杂剧在衰微中仍有发展的看法,也是一个创新点。  由于本论文所研究的课题难度较大,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相当复杂,有些一直悬而未决,加上本人学力有限,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浮浅甚至认识不妥的地方。相信假以时日,在更多前辈、学者的关心和指导下,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其他文献
东晋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的山水诗、画,在晋人山水审美趣味的激发下,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者拥有共同的审美源头和创作对象,相互影响,共享辉煌;但由于各
百多年前,莱佛士发现新加坡时,只是个小渔村。由于新加坡先天优越地理位置及具有发展成为深水码头的条件,加上英国人有计划扩充势力和称霸世界的野心,新加坡很快被纳入英国殖民地
“都市报的冬天来了!”从去年下半年起,国内都市类报纸中一直回荡着这个声音。如果说2005年对很多都市类报纸的同行来说是寒冷的一年,那么这一年,对《都市快报》等都市类报纸
废名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一方面,他的小说因语言的晦涩和文体的独特而远离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长期遭受读者和批评家的误解和冷落;另一方面,作为“京派”
以往汉语词汇学界对汉语成语的研究多注重成语的出处和文化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对成语的处理也多关注成语故事、成语的含义等,对学习汉语的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等问题没有引起足够
期刊
现代化是任何民族的渴望,尤其是对于一个有着辉煌传统但也经历了近代失落的中华民族来说,这种渴望就显得尤为强烈。现代化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
学位
艺术界理论是一种类社会学理论,它是在后现代时期艺术实践与以往美学解释范式日益衰微的双重压力下,由丹托、迪基等美学家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资源所提出的。本文以当代文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