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观察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以及后续平原训练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和有氧运动能力的变化,系统研究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2)通过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和夏训长时间亚高原训练过程中专项训练手段监控的研究,结合以前的研究基础,初步建立男子赛艇运动员长时间亚高原训练过程中专项训练手段监控指标和方法。研究方法:以上海男子赛艇队1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根据经历高原训练的次数,分为2组:A组为多次高原训练组,共8名队员;B组为初次高原训练组,共8名队员。2011年冬训运动员进行10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训练目的为提高有氧运动能力。分别在低氧训练前、低氧训练第3d、低氧训练后、亚高原训练第3d以及亚高原训练每周、下高原后第1~3周测试血常规、CK和BUN;在低氧训练前、低氧训练后、亚高原训练第3d以及亚高原训练第3、5、8周和下高原后第2周测试EPO、T、C、免疫球蛋白、铁代谢指标。在低氧训练前1周、亚高原训练第5~6周、下高原后第1周进行专项有氧运动能力测试。2011年夏训运动员进行8周亚高原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机能和竞技状态。分别在亚高原训练前、亚高原训练第3d及亚高原训练每周、下高原后第1~3周测试血常规、CK和BUN;在亚高原训练前、亚高原训练第3d以及亚高原训练第3、5、8周和下高原后第2周测试T、C。冬训和夏训的亚高原训练过程中,在运动员专项训练不同时段进行血乳酸、心率以及训练学指标测试。结果:冬训过程中与低氧训练前相比,EPO在低氧训练第3d和亚高原训练第3d分别升高26.27%、26.60%,导致Hb在亚高原训练第3d达到峰值,并保持到亚高原训练第3周(P<0.01),下高原后第2、3周再次出现峰值(P<0.01);A组在亚高原训练初期EPO、Hb升高幅度低于B组,但下高原后升高幅度高于B组。T/C在低氧后下降(P>0.05),低氧训练第3d升高(P<0.05),结合Hb指标变化提示两组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第3d对高原低氧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A、B两组T/C变化与总体变化一致,但A组在每个测试点增高幅度均高于B组(P<0.05或P<0.01)。3种免疫球蛋白中IgA、 IgG整个试验期间无显著性变化,A、B两组变化与总体变化基本一致,但A组IgG在每个测试点增高幅度均大于B组(P<0.05),IgM在低氧训练后升高(P<0.05)。BU、 CK两组变化与总体一致,在亚高原训练初期受低氧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升高趋势,亚高原训练后期与训练负荷变化一致。专项有氧运动能力测试,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测功仪6km测试总成绩总体提高28s(P<0.01),A组提高1.50%(P<0.01),B组提高3.05%(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 A组下降3.33%(P<0.01),B组下降2.00%(P<0.01)。6级递增负荷测试后发现无氧阈水平下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右移,B组提高幅度大于A组。冬训和夏训亚高原训练中,各训练周期训练负荷分配呈现不同特点。运动量方面:冬训平均为168.5km/周、夏训平均为174.1km/周。运动强度方面:冬训期间总的有氧训练比例达到93.3%,夏训期间为86.9%,亚高原训练后期,夏训期间明显加大了耐酸训练比例。与亚高原训练前相比,冬训期间亚高原训练第3d血红蛋白显著增加(增幅9.77%,P<0.01),夏训期间同期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增幅-5.68%, P<0.01),冬训中Hb在亚高原训练第4周开始下降,而夏训中,Hb在亚高原训练第3周开始下降,亚高原训练后期,两次亚高原训练Hb变化基本一致。夏训期间WBC在亚高原训练第5、8周下降(P<0.01)。BU、CK在亚高原训练初期受低氧环境影响出现升高趋势,亚高原训练后期与训练量和强度变化一致。夏训期间T、T/C受到低氧和训练因素的影响处于较低状态。结论:(1)10d低氧预适应训练缩短了赛艇运动员亚高原适应时间。低氧预适应结合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态产生良好影响,具体表现为:血液载氧能力提高,机体合成代谢处于正平衡状态,免疫能力未出现下降。低氧环境对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刺激较深,但所获得高原训练效果持续时间较短;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亚高原环境适应能力强于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整个亚高原训练期间,其身体机能状态优于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2)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亚高原训练和赛前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特点。赛前亚高原训练由于受到低氧和训练负荷的双重刺激,表现为机体免疫力下降,分解代谢旺盛,身体机能状态较差,尤其亚高原训练第8周应注意训练强度的控制和营养补剂的补充。(3)8周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Hb、RBC、铁代谢指标、2,3-DPG产生良好影响,运动员机体载氧能力及血液氧向组织扩散能力得到提高,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升高幅度大于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测功仪6km测试成绩显著提高,多级递增负荷测试中乳酸无氧阈下的运动强度明显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能力得到发展。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提高幅度大于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高有氧运动能力提高显著,而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发展比较均衡。(4)根据训练目的的不同,运用不同训练手段,男子赛艇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专项训练方法分为:中低有氧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1~3mmol/L,心率120~160b/min。高有氧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2~4mmol/L,心率140~160b/min。有氧~无氧混合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3~8mmol/L,心率140~180b/min。耐酸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8~12mmol/L,心率170~190b/min。速度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8~12mmol/L,心率170~190b/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