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谐衍射光学元件特性分析及其加工制备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naya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衍射光学的发展为传统光学系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此设计的衍射光学元件具有精密三维浮雕结构,可以对入射光波波前自由调制,具有区别于传统折射、反射元件的特殊色散性质,且体积轻薄,易于批量复制。鉴于衍射光学元件的优良特性,科学家将其与折射、反射光学元件创造性结合,形成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如此一来,显著改善了传统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简化系统内部结构,缩小其体积,推动光学系统进一步朝着微型化方向发展。折衍混合系统在可见光及红外光波段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衍射光学元件作为一种成像光学元件,成像色差强弱和宽谱衍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投入应用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传统单层衍射光学元件色差较大且偏离主波长后衍射效率大幅降低,具有严重的波长依赖性。谐衍射光学元件能够有效消除色差,但同样无法实现宽波段内高衍射效率。多层衍射光学元件可实现宽谱范围内较高的衍射效率,但是其色差较大,仍无法单独成像,需要与折射透镜配合使用。所以,如果能研制出衍射效率高且可消色差的新型衍射光学元件,使其在宽波段内可以单独使用,并且获得良好的成像效果,将极大地推进衍射光学元件在光学成像领域的应用。因此,本文参考现有衍射光学元件的成像特性,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衍射元件—多层谐衍射光学元件,并进一步探索尝试其加工制备工作:基于谐衍射光学元件和多层衍射光学元件两者单独具有的消色差能力和宽谱成像特性,文章中提出了一种兼具二者优良性能的多层谐衍射光学元件。首先,采用谐衍射高级次设计使成像波段内的三色谐振波源(625nm、469nm、375nm)实现相同光焦度,消除部分色差。然而此时的衍射元件不适用于宽波段成像,且容易受到级次间杂散光的影响。通过材料匹配方法选择合适液体材料进行填充,使得整体衍射效率达到90%以上,获得了高衍射效率、宽波段成像的多层谐衍射光学元件。利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加工衍射光学元件,针对飞秒激光直写系统的调焦精准度问题,设计了一种在光路中临时置入调焦光源和物的图像调焦技术。通过调节物的位置使其成像面与激光聚焦面一致,从而通过清晰可分辨的成像状态间接反映激光聚焦状态。利用zemax软件模拟分析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该过程的成像误差主要由成像镜头焦深(3.9μm)引起,通过多次实验验证了所加工元件高度误差在1.5μm(接近1/2焦深)范围以内,与理论分析一致,满足加工精度要求。利用校准调焦方法后的系统加工了单层及谐衍射光学元件,对其成像特性进行测试,进一步探究多层谐衍射光学元件的加工制备工艺。
其他文献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精确矩阵对角化来研究在周期驱动下海森堡XXX自旋1/2链模型的多体局域化性质。我们通过在封闭无序的海森堡XXX模型中加入由三角函数构成的时间周期场来建立周期驱动系统。研究表明本征态的保真度能够捕获多体物理学基础的量子临界性,可以用来表征该封闭自旋系统中的多体局域化性质的转变。我们得到了对于高能多体本征态,即其激发态保真度,周期驱动的海森堡XXX自旋1/2链在不同无序外场强度和不同
自量子场论提出以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构成和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电磁场能够在所有空间中传播,其本身具有涨落的特性,即使是在绝对零度的真空中,电磁场涨落的特性依旧存在,这就说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其中存在着零点能。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Hendrik Casimir预言:将真空中两块平行放置的中性金属板靠近时,两金属板之间会存在一种吸引力。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为Casimir效应。在此基础上,当把靠近
新材料的研发一直是物理/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压力作为一种基本物理学参量,已成为获取具有优异性能新材料的有效方法。但高压实验通常研发周期较长、需要成本较高且条件较为苛刻。与实验相比,计算机模拟技术速度快、成本低而且可以超越现有实验技术的压力极限。因此,理论计算常常处于高压科学的前沿领域,无论是在推动基础科学发展还是在新材料研发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如受理论计算启发富氢化合物超导电性的突破性进展。考
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由于其发射波长位于生物学窗口范围内,并具有无生物组织荧光背景和活体生物组织穿透深度大等优点,而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具有超长余辉时间的过渡金属Cr3+离子掺杂的镓锗酸锌(ZGGO:Cr)近红外长余辉纳米粒子,已显示了在无荧光背景生物成像和对肿瘤的余辉光动力治疗的潜在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对于ZGGO:Cr长余辉纳米粒子的余辉发光机理的认识仍然需要进一步厘清,余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氮化铝(AlN)作为Ⅲ族氮化物中具有最宽带隙的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为6.2 e V),在发展紫外光光源(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应用中,AlN的器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导电性。研究发现,AlN可以通过掺有施主型掺杂剂获得有效的n型导电性。然而,它并没有表现出有效的p型可掺杂性,使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受到限制。因此,寻找合适的受主型掺杂剂使AlN
近些年来,关于里德堡原子的研究备受关注。在中性原子系统中由于里德堡阻塞效应的存在,在阻塞半径内最多只能有一个原子被激发到里德堡态,这就为多原子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并且里德堡阻塞效应被成功应用于制备量子态,实现量子逻辑门等。本文结合里德堡阻塞效应和Lewis-Riesenfeld不变量理论,提出制备多粒子GHZ态和实现多个目标原子的受控非门的方案,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和第二章简述了与我们研究工
长余辉材料是一种储能发光材料。传统的长余辉发光电子传输模型认为,余辉材料的充能通过填充位于导带底附近的余辉陷阱实现,通常需要高能电离辐射光源激发。这种高能激发特性会给长余辉材料的某些实际应用带来限制。上转换充能(Up-Conversion Charging,UCC)是一种可以用可见光或近红外光填充余辉陷阱的有效方法,为利用低能激发光对长余辉材料充能提供了选择。近几年,关于UCC的研究大多是非线性上
可拉伸电子器件凭借其可穿戴、美观舒适的优点,在人体健康监测、电子皮肤、人机界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可拉伸场效应晶体管是可拉伸集成电路和系统最基础的元件。在可拉伸场效应晶体管中,可拉伸绝缘材料可以在衬底、电极、绝缘层等所有器件组分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可拉伸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可拉伸绝缘材料的详细信息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报道,且材料种类有限,可拉伸场效应晶体管的开发仍处于
自2004年石墨烯的成功剥离以来,由于其优异的性质,引起了人们对二维材料的研究兴趣。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二维材料的种类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飞快发展。二维材料展现出许多不同于三维体相的独特性质。尽管二维半导体材料在新型光电装置研发方面优势凸显,但急需设计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和高稳定性的新材料。大量理论预测的二维材料被实验合成,充分表明理论计算对研发新材料的指导意义。主族非金属元素间强共价键特性及多样的配位
微波吸收/屏蔽材料主要用于消除外界电磁波对电子元器件的干扰,在电子通讯、航空航天和军事隐身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目前,陶瓷材料、磁性金属及其氧化物、碳材料和导电聚合物等多种微波吸收/屏蔽材料被提出。但是单一材料电磁损耗模式单一,吸收/屏蔽能力有限,制备具有磁、介电损耗于一体的复合吸波材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金属-碳复合材料展现出良好的电磁波吸收特性。但这类材料属于刚性材料,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