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盐腊肉中试放大生产过程中品质变化及比较分析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肉是一种经腌制、烟熏、烘烤等工艺制作而成的传统肉制品,因其肥而不腻和具有特殊的烟熏风味而深受我国国民喜爱。但传统腊肉普遍存在含盐量高、脂肪氧化严重和苯并芘含量高等问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高盐食品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阻碍传统腊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腊肉中的食盐含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我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主要针对腊肉食盐配方和快速腌制工艺进行了优化和研究,将添加8%食盐配方优化为添加4%食盐配方,其中含有22%氯化钾、11%抗坏血酸钙和67%氯化钠。相较于传统腊肉,低钠盐腊肉的钠盐含量降低约为33%。并选用脉动真空滚揉技术作为低钠盐腊肉的快速腌制工艺,极大地缩短了腌制时间。但研究结果仅限于小试阶段,进一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需要进行中试研究。中试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是小试成果向工业化转化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以猪肉作为原材料,研究了不同体积滚揉机对低钠盐腊肉中试加工过程中品质和蛋白质的影响。并通过传质动力学分析了滚揉时间对猪肉湿腌过程中盐分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结合实际生产和产品品质,确定了腌制最优工艺。最后在湖南省唐人神有限公司进行中试生产,将中试产品与市面上常见腊肉产品的理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低钠盐腊肉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体积滚揉机对低钠盐腊肉中试加工过程中品质及蛋白质变化的影响探讨了15L滚揉机(15L滚揉机腌制组)、180L滚揉机(180L滚揉机腌制组)及180L滚揉机滚揉后湿腌(混合腌制组)对低钠盐腊肉中试加工过程中品质及蛋白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工的进行,三种腌制方式的猪肉p H值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80L滚揉机腌制组的成品腊肉蒸煮损失最高,180L滚揉机腌制组的成品腊肉剪切力和硬度最低。相较于15L滚揉机腌制组,180L滚揉机腌制组和混合腌制组能有效改善腊肉质构特性,降低腊肉硬度、咀嚼性和提高腊肉弹性、内聚性。感官评价结果显示15L滚揉机腌制组和混合腌制组的感官评分显著高于180L滚揉机腌制组。随着腊肉加工的进行,肉中可溶蛋白含量逐渐减少,不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升高。相较于15L滚揉机腌制组和混合腌制组,180L滚揉机腌制组蛋白质含量损失最多。蛋白溶解度随着加工的进行逐渐降低,且三组之间的总蛋白溶解度、肌浆蛋白溶解度和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变化差异显著。相较于15L滚揉机腌制组和180L滚揉机腌制组,混合腌制组的肌原纤维蛋白羰基含量最高。相较于15L滚揉机腌制组和混合腌制组,180L滚揉机腌制组的肌原纤维蛋白巯基损失最多,表面疏水性最高,蛋白质变性程度最高。因此,滚揉后再湿腌的腌制工艺更适合工业化生产,且能有效改善腊肉品质。2.滚揉时间在湿腌过程中对猪肉传质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了滚揉时间对猪肉湿腌过程中传质动力学的影响,测定了经过不同滚揉时间后湿腌的猪肉总质量变化、水分含量变化和盐分含量变化,以期获得适合于腊肉中试生产的腌制条件。结果表明:滚揉时间在猪肉湿腌过程中对传质动力学有显著影响。猪肉质量变化量、水分变化量和盐分变化量随着滚揉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盐分扩散系数也随着滚揉时间的增加而增加。5个实验组的传质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获得的实验参数可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随着滚揉时间的增加,猪肉剪切力逐渐减小,且在滚揉后期,剪切力变化不显著。蒸煮损失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滚揉60 min后,蒸煮损失达到最小值。结合腌制效率、猪肉品质及能耗问题,猪肉混合腌制工艺最优条件为先滚揉60 min后再湿腌48 h。3.低钠盐腊肉中试试验结果及比较分析通过将低钠盐腊肉中试产品与超市中常见的5种腊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种腊肉的理化指标基本正常,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低钠盐腊肉产品的食盐含量显著降低,约为3.8 g/100 g。且低钠盐腊肉的钠含量、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苯并芘和亚硝酸盐等低于其他5种市售腊肉产品,在检测的10项指标中,低钠盐腊肉中试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并且食用安全性和健康性均高于其他5种市售腊肉产品。综上所述,不同体积的滚揉机滚揉腌制后对低钠盐腊肉的品质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相较于仅使用滚揉腌制,滚揉后再湿腌的方式更适合低钠盐腊肉的工业化生产,并且能有效改善低钠盐腊肉品质。通过传质动力学分析及实际生产,将腌制工艺参数优化为先滚揉60 min后,再湿腌48 h,即可腌制完成,提高了产品品质并降低了腌制时间。将低钠盐腊肉中试产品与其它5种市售腊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低钠盐腊肉的盐含量和钠含量大大降低,且符合国家标准。
其他文献
桑叶(Folium Mori)在我国种植范围广泛、年产量大且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功能性食品,有着极高的食用与药用价值。但是在开发桑叶食品的过程中,由于桑叶挥发性成分复杂,且存在较重的草腥味,导致部分人群对其难以接受,阻碍了其在食品领域的发展。因此,对于桑叶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有助于桑叶的开发利用,为今后桑叶深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5种乳酸菌分别发酵桑叶,筛选出在桑叶培养基中能够生长良好
数字信息化时代,让计算思维成为21世纪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思维能力之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编程教育受到重视。在大量的研究中,计算思维的培养和编程教育是相结合的,即用编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锻炼编程能力。对于高中学段而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此同时,Python这一编程语言,因为其有语法简洁等特性,也因为新教材中有相关内容,逐步进
核桃破壳取仁是提升核桃经济价值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的核桃破壳加工多依靠人工,存在破壳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诸多问题,实现机械化的核桃破壳取仁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市场上成熟应用的核桃破壳取仁设备鲜有,因此,亟须开展核桃破壳设备的研究工作。参照前人众多的设计经验,本文创新性地设计了一款能实现核桃自分级筛选以及利用间隙挤压破壳的设备。针对所研究问题,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核桃的
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手写古籍文本图像的数字化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很重要。而且,从数字化获得的古籍文本图像的转录对于提供对这些古籍文本内容的有效信息访问是必要的。这些古籍文本的自动转录由手写文本识别(Handwritten Text Recognition,HTR)系统执行,该系统通常由光学模型,字典和语言模型(Language Model,LM)组成。目前HTR已成为模式识别和计算语言处理
工厂化叶菜种植可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保持蔬菜供应稳定。因而,近年来国内外工厂化叶菜种植发展迅速,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工厂化叶菜栽培需要数以万计的定植杯。定植杯由PE材料制成,每个成本在0.1元人民币左右,如果不将其循环使用,不仅会大大增加叶菜生产成本,而且包含着基质和根茎的PE定植杯,会造成堆放场地严重的环境污染。叶菜收获后,将定植杯内基质去除,以便循环使
低速载货车驾驶室声振问题及不确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解决声振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耦合声腔的噪声预测以及结构振动的控制。由于耦合声腔与结构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使得这一过程尤为困难。此外,低速载货车产品在生产、装配、测量环节以及外部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和日益累积,可能对声振系统的声压响应造成较大的误差。近来,数值方法与CAE软件不断改进和优化,方便
酪蛋白(Casein,CAS)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常作为食品工业的原料,尤其在食品胶体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CAS存在溶解度低、酸性环境或者离子环境易沉降等缺陷,这限制了其在食品活性物质输送中的应用范围。本文以酪蛋白为基质,分别利用蛋白质-多糖间共价交互作用和物理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两种性能改善的酪蛋白基功能化产物,并将其运用在水包油乳液和姜黄素输送载体上。利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食品防腐形式也有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其能达到防腐保质的目的之外,还要求其兼具绿色、安全、无潜在毒副作用,不加重环境负担等其他优点。因此将包装材料与绿色抗菌活性物质复合,制备新型活性抑菌包装膜的食品防腐保质手段,既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和安全的需求,又可以减少食品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论文研究了不同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以及肉桂精油和牛至精油复配后的协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科教兴国”正式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信息化时代。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在于学科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我们该如何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学科特点,使学科教学活动更加多元化、形象化、互动化,满足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规模化教育”
新疆自然发酵酸奶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特色美食之一。牛奶作为乳酸菌天然的培养基,在长期的自然发酵过程中受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将酸奶中独具特色的微生物群落驯化培养成大量可利用的优良生物资源。但是,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传统工艺不断被新技术取代,自然发酵酸奶中极具价值的乳酸菌资源逐渐消失。因此,本研究以新疆喀什和库尔勒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家中自制的自然发酵酸乳为研究对象,分离纯化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