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期间陆续布局和投产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产业升级换代也持续推进,将给大湾区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更大压力。对PM2.5浓度特征与机制研究关系着湾区人民健康福祉、大气环境质量。本研究基于粤港澳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子站逐时PM2.5浓度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和GIS技术等,对研究区PM2.5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模拟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年内大湾区PM2.5年均浓度值共减少5.27μg·m-3,下降比例达15.04%。大湾区月际PM2.5浓度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并且年际之间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曲线呈比较对称的“U”型状,月均浓度曲线表现出月峰值和月谷底的特点。最高峰值出现在1月或12月,10月是质量浓度的次高峰值;再一个次高峰值则出现在3月或4月。6-8月多为“U”型的谷底。PM2.5污染超标易出现的时间集中在1、10、11、12月份,但普遍每次持续天数并不久,空间质量迅速回至“优”或“良”。(2)监测子区域四季浓度值季节PM2.5浓度值空间差异性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西北—东南三级递减分异,北部、西北广州、佛山、肇庆PM2.5质量浓度较高,东莞、中山、江门次之,惠州、深圳、珠海南部,东南部质量浓度值低。平行对比逐年季节各监测子区域的浓度状况,冬季监测区域间浓度差异最明显,研究期逐年达标天数最多为364天(2015年惠州),达标天数最少为332天(2015年肇庆)。达标天数整体332天以上,全年24h浓度达标率在91.20%以上,达标率较高。(3)经检验反演AOD与标准值的误差值为14.14%,未超过误差上限值,数据可信度满足研究要求。污染期AOD最大值普遍低于0.45,比例分布呈现单峰型,各区间比例变化整体先增再减,近似单峰。AOD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广州南部、佛山、中山北部、东莞、深圳西北部;而港澳并未出现明显的AOD高值。(4)模拟污染期PM2.5浓度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如下规律:高浓度聚集区以广佛交界为典型区,并逐步向外围演变为较高浓度、微高浓度与低浓度。浓度“优”的网格有13个,占比2.26%,在“良”的网格有548个,占比95.13%,在“轻度污染”的网格有15个,占比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