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产生不道德行为后会出现“面壁思过”的现象,即,静心反思自己的过错。一般来说,人们反思过错并不仅是反省当前行为,也会思考当时本该产生哪些行为,以此吸取教训并为将来行事做好准备。当人们关注“本应该会怎样”并用一个替代选择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时,他们便正在进行一种心理模拟,即为人熟知的反事实思维(Byrne,2008;Roese&Olson,1997)。有关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不仅关注非道德性质的事件(Ma&Roese,2014),也扩展至道德领域。例如,反事实思维可影响人们对他人意图的道德判断(Newman&Cain,2014),并扩大对这些意图的不道德程度判断(Ndubuisi&Byrne,2013)。根据内容-中立路径,反事实思维所激发的反事实心向(counterfactualmindset)可促进更宽泛的思考和不寻常的联结(Epstude&Roese,2011),导致人们思考其他的可能性,甚至是与此无关的行为背景(Kray,Galinsky,&Wong,2006)。这种心向也可涉及道德领域,产生道德心向(moral mindset),影响与初始不道德行为无关的其他将来的道德行为(Gaspar,Seabrigh,Reynolds,&Yam,2015)。也就是说,要求被试思考自己曾做过的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发现相较于从事实上思考不道德行为的被试,反事实思考不道德行为的被试之后产生更少的欺骗行为。由此推测,反事实思维在人们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也可延伸到影响人们对其他事件的道德判断。这种道德心向的潜在心理机制是什么?对过去不道德行为的反事实思考可使道德标准和道德事件之间的关系突出(Gaspar et al.,2015),并随之影响其他领域的道德问题。这说明人们对问题有着更广泛的认知,而这似乎与道德敏感性(moral sensitivity)有关(Reynolds&Miller,2015)。道德敏感性是对道德情境的领悟和解释,即对道德内容的敏锐觉察和道德行为如何影响其他人的意识。如果对不道德行为进行反事实思维引发了道德心向,是否涉及对道德规范或原则更敏锐的觉察呢?进而对其他领域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考察反事实思维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及其中介变量。实验1通过想象操纵启动被试对自己过去不道德行为的不同思考(事实vs.反事实),考察反事实思维对道德两难情境判断的影响。实验2通过回忆操纵启动被试对他人不道德行为的思考(事实vs.反事实),考察反事实思维对负性社会问题判断的影响。实验3对不道德行为(行动者:自我vs.他人)的操纵启动(思考方式:事实vs.反事实)与实验2类似,考察反事实思维对个体行为意向和道德敏感性的影响。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反事实思维影响道德判断,即,相较于事实思考,反事实思考过去的不道德行为使人们对道德两难情境和负性社会问题的判断更严厉,并产生更强烈的道德行为意向和日常行为意向。(2)反事实思维影响道德敏感性,即,相较于事实思考,反事实思考过去的不道德行为引发人们产生更强烈的道德敏感性。(3)反事实思考过去不道德行为引发了道德心向而非道德清洁效应,影响人们随后的道德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