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背石磺的生物学研究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j1963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瘤背石磺(Onchidiumstrum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肺螺亚纲(Pulmonat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石磺科。通过实验室玻璃缸、水泥池饲养实验和野外考察研究石磺的生活习性和生殖行为,通过常规石蜡组织切片方法制片、活体显微照相、生物绘图方法系统研究石磺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特征,阐明生理习性与身体结构的辩证关系。组织学方法深入研究生殖系统的器官构造和生殖机制,阐明性腺的发育特征和受精作用机理:系统研究胚胎和幼体的发育规律,同时比较不同盐度条件下胚胎发育的差异。   1.瘤背石磺的形态特征和器官构造   观察石磺的外部形态,解剖活体分离出各器官,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器官结构,在湿重基础上计算肝胰腺指数。   2.生殖系统和性腺发育   生殖高峰季节多次解剖不同大小的石磺样品,在实验室内用滤纸吸水,称重。解剖取出生殖腺和雌、雄附性器官并称重,在湿重的基础上计算性腺和附性器官指数。   3.生活习性和生殖行为   通过饲养实验和野外考察,得出结果如下:石磺生活在在潮间带高潮区泥滩的芦苇荡里。每年的5月上旬到10月下旬,温度达到20℃以上时,在湿度较大的气候条件下石磺出现在泥滩表面活动。11月份后冬春寒冷季节温度低于20℃后,石磺钻入泥底休眠。   4.胚胎和幼虫发育   在水温27~29℃、气温27~31℃和海水盐度为16的环境条件下人工孵化瘤背石磺的卵块。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石磺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繁殖习性、幼体发育是紧密联系的,长期的进化适应过程使得瘤背石磺适应生活在潮间带高潮区的泥质滩涂,不仅在成体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适应了潮间带生活环境,胚胎和幼虫发育过程也与生活环境保持高度一致。所以石磺养殖开发必须围绕潮间带环境特点建立幼体培育和成体养殖技术方案。
其他文献
本文对贝类四倍体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论述了贝类四倍体育种的研究现状与意义,探讨了人工诱导贝类四倍体的方法和基本原理、诱导结果、诱导剂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倍性检
鱼类抗寒性状是鱼类的主要经济性状之一。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对淡水鱼类抗寒机理了解还很少。对于一些优良的喜温性鱼类,特别是生长在北方温带水域的品种
本文以人工诱导培育的四倍体太平洋牡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怀卵量、卵子大小、性比及胚胎发育、离体精子的存活能力等方面与对照组二倍体牡蛎的比较,探讨四倍体太平洋牡蛎的
壳寡糖是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其水溶性好,易吸收,能抗菌、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壳寡糖激活如巨噬细胞、脾脏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不仅产生活性氧、活性氮等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我国单一品种养殖量最大的海水鱼类,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六种最具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然而,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大黄鱼病害问题日趋严
用真鲷精子授精和冷休克(受精后2min,0±1℃持续45min)方法诱导了牙鲆的雌核发育;用28℃高温诱导伪雄鱼;分析了雌核发育牙鲆和伪雄鱼的性腺发育过程;用微卫星和RAPD标记对雌核发
于2002~2005年,利用引进的俄罗斯刺参同大连本地刺参进行杂交,并对杂交效果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刺参的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以及性成熟的有效积温、成功的进行了催产和杂交,进而以杂
本文报道了半封闭式对虾育苗池水、底泥的细菌学状况及微藻对水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卵表面附着细菌约为140±17.1cfu/卵,主要为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当用10g/h
植物与昆虫在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在时空方面都涉及多个层次,从而组成多个防御类型。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植物防御研究中的热点概念;而
红笛鲷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经济养殖鱼类之一,近年来多种疾病的发生,对红笛鲷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目前对于病原感染时红笛鲷的免疫机制及其免疫信号的转导过程还缺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