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小说概论

被引量 : 27次 | 上传用户:a27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西方教育小说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现实绩,对中国教育小说进行全方位考察研究。根据已有理论,对教育小说作出符合中国文学实况的界定,并对五四以来教育小说的发生、发展作系统的梳理,对重要的教育小说作家及作品做透彻的分析论述。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导论、上编、下编、结语。导论:论述选题依据及研究目标,论题的研究现状,并阐明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总结论题目前研究状况,分析论题研究不足之处。并综述西方文艺理论对教育小说的界定,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状况,对教育小说做出更合理的界说。教育小说即:叙述青少年成长经历及表现批判教育弊端的小说。教育小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与西方教育小说概念相似,以表现青少年成长经历为主;第二类则突破西方教育小说概念,是由叶圣陶先生开启的抨击教育弊端的问题小说。简言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教育小说以两种形态并存发展:教育成长小说与教育问题小说。大体上,教育小说具有批判性、自传性等特征。上编:中国教育问题小说,本编共分七章。第一章,论述五四时期教育小说的兴起以及中国现代教育小说大家叶圣陶先生的创作。第二章,论述冰心的教育问题小说,重点分析冰心教育小说中体现出得爱的哲学。第三章,论述巴金的家庭教育小说,巴金的家庭教育小说揭露了封建旧式家庭教育的黑暗,批判了封建思想对青少年成长的毒害。第四章论述柔石张天翼等作家的创作,这些作家创作的教育小说为数不多,但颇具研究价值。第五章论述抗战时期的《未央歌》,它是战争年代对教育的独特思考。第六章论述新时期初期刘心武等人的创作,他们的创作与五四遥相呼应,高扬人性,鞭笞黑暗的现实。第七章论述铁凝的教育小说创作。第八章论述二十世纪末两部重要的小说:《三重门》与《桃李》,二者体现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被异化的教育与被扭曲的知识分子。下编:教育成长小说,本编共九章。第九章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教育成长小说《倪焕之》。第十章论述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成长小说,其中重点分析革命文学初期的理论探讨以及茅盾等人的创作。第十一章论述老舍的教育成长小说,老舍由时代出发,以师者的独特视角出发,思考特定年代青年的成长历程,第十二章论述路翎的小说《财主的儿女们》,这部充满激情的小说,是中国教育小说的瑰宝。第十三章论述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成长小说,此时期在革命成长小说走向高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第十四章论述文革时期的知青成长小说与小闯将成长小说。第十五章论述新时期以来曹文轩、秦文君及沈石溪等作家的创作,他们更多的在儿童本位上思考青少年的成长,成就颇高。结语:作为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以时间为顺序,对二十世纪教育小说进行简单的概括论述,梳理了中国教育小说的脉络。
其他文献
教师职业倦怠是困扰我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心理问题,同时也给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此基
在电视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总是处于传播的两极,信息在两极之间的传播需要借用一定的媒介,同时需要对传播的信息加以必要的编码。编码就是把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
基于Flow-3D软件对三种不同结构的铸件低压铸造充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增压速度和铸件结构对充型过程中卷气量的影响。基于模拟结果,分别选择卷气最严重和充型最平稳
《冤魂志》是颜之推所编撰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全书集中凸显了鬼魂复仇这一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的成功之作。本文首先立足于《冤魂志》故事文本,对该书具体内容及
河岸带管理相对其它生态系统管理而言,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对于我国很多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严重、物种急速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河岸带管理和相关研究有着十分重
海带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岩藻聚糖硫酸酯、褐藻酸钠、甘露醇和膳食纤维等,尤其是海带多糖,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海带多糖和其他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为
《韩诗外传》是一部难得流传至今的汉初重要文献。汉代的齐、鲁、韩、毛四家诗,除了后起的毛诗得以流传,先出的三家具已亡佚,惟韩诗一派留下一部《韩诗外传》,但历史上长期不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揭示了技术创新是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世界各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分析,发现世界发达国家均是由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竞争逐步加剧,如何对员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长足发展的关键。论文具体分析了株洲烟草专卖局(公司)的人
广州铁路枢纽现有的货场分布过密且数量多规模小,这就造成整个枢纽效率的低下;同时,由于不同的货场属于不同的利益团体,造成了各个货场间的竞争加剧从而导致恶性竞争;再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