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缩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是最常见的一种头痛类型,一般认为其患病率高于偏头痛,约占门诊头痛病人的半数。国外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每年的流行率为30%-80%,在国内尚无较确切的数字表明其患病率,但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紧缩型头痛临床以双侧头顶、颞、额及枕部轻度或中度无搏动性钝痛(压迫感或紧束感)为特征,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精神症状,以往的临床调查显示15%~60%的头痛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治疗缺乏针对性药物,目前多用抗抑郁药、非甾体抗炎药、骨骼肌松弛剂治疗,临床症状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长期应用副作用大,且存在产生药物依赖的可能和反跳性头痛等现象。针灸在镇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近年来,采用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日益增多,常规针刺(通络止痛为主)治疗方案,近期止痛效果肯定,但对其紧缩性头痛症状的改善尚无定论,且鲜见报道。由于对其中医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既往的临床研究多局限在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缺乏评价标准和指标,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进而影响了研究的水平。本于对头痛病患能获得实时缓解的目的,研究以手针穴位治疗头痛,评估3个手穴其实时镇痛效果;针灸以目前而言,仍以体针为主;由于临床实际简便、快速的需要,并排除体针在严寒酷暑气候及卧位、医病性别不同条件的限制,故选择手针疗法进行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疼痛强度评分规定为评定指标,对比观察手针疗法和体针疗法对紧缩型头痛患者疗效的差异性,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寻求针刺治疗紧缩型头痛的新思路及科学有效的方案方法治疗组:穴取偏头痛点(主治少阳头痛)、颈项点(为血液上行脑部之枢纽);穴位经常规消毒后,使用30号0.5寸不锈钢毫针,依间断留针法直至头痛消失。评估单纯此二穴位对紧缩性头痛实时止痛之效度。对照组:穴取瞳子骼(足少阳胆经主治头痛)、百会穴(属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会于巅);穴位经常规消毒后,使用30号0.5寸不锈钢毫针,依间断留针法直至头痛消失。评估单纯此二穴位对紧缩性头痛实时止痛之效度。每日治疗1次,5日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日。结果本研究共有合格受试者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头痛程度、病因、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前头痛部位、头痛感觉、目眩、心烦、胁痛、胸脘满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面红目赤、项背痛、肢体困重、夜寐不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目眩、胁痛、心烦、项背痛、肢体困重、夜寐不宁、胸脘满闷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舌质、舌苔、脉象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目眩、心烦、肢体困重、夜寐不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胁痛、项背痛、胸脘满闷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目眩、心烦、胸脘满闷、面红目赤、项背痛、夜寐不宁等消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胁痛、肢体困重消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手针治疗确实对疗效有重大的影响。结论使用手针治疗和体针治疗均能使头痛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两种疗法对头痛患者均有效。手针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头痛患者的症状,疗效优于使用体针治疗,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验证有显着的意义(P<0.05),表明手针治疗确实对疗效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