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作为组织人才保障。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全面、合理地绩效评价,是继而对其进行培养、使用、激励和监督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和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绩效评估研究刚刚起步,绩效考核的观念还不够深入,研究方法较少,因而在目前的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中仍以定性描述为主,缺少定量化的测量和评价工具,缺乏相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目前的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主要存在组织战略缺失、评价主体缺位、考核指标缺项、只重视经济指标、数据报表、个性考核、领导评价等问题。本文认为目前的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存在诸多问题的核心在于缺乏群众参与和评价,或者说群众的意见和评价没有充分表达出来。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不能单由少数人或上级个别人说了算,必须要看群众的公认程度。群众才是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主体。选拔一个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首先应该看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现行的干部考察程序中能够体现群众公认的有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任前公示等几个环节。各环节都能一定程度的反映群众公认的程度,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建立反映群众认可程度、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可比较的有说服力的考察方法和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这个初衷,在目前运行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任前公示各个环节量化打分的基础上,加权构造一个群众公认度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党政领导干部的群众公认程度。将“群众公认”原则细化量化,引入“群众公认度”指标反映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素质的评价,这是以前没有人做过的。这对于弥补现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和绩效考核办法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和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即对本文所要具体论证的问题,首先在理论上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再以此为基础综合与归纳,总结出对该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然后,为证明上述结论而列举事实,寻找现实依据。其次,本文采取了要素评定法(因素分析法)。即对体现群众公认程度的各种环节进行分析,对各个环节进行量化,达到全面理解群众公认度的方法。本文还采用了绩效考核方法中的360度考核法。对参与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群众概念进行界定,使研究工作能在一个清晰的概念下展开。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和绩效考核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指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和绩效考核应以群众公认度为基本标准;第三部分介绍了群众公认度模型的构建,并引入案例证明其有效性;第四部分指出了测评群众公认度应注意的问题及制度保障。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对群众概念重新进行界定,即对某一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群众公认度的确定,其参与评价的群众应包括上级领导、同级干部、下一级干部和服务对象代表,这使得“群众”能够进行具体化。二是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任前公示等几个环节量化打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群众公认度”指标,用以反映党政领导干部的群众公认程度。此外,本文还对群众公认度指标的运用范围、需要处理好的相关关系以及促进群众公认度指标应用的制度建议作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