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3亿人,占我国1.77亿老年人口的近七成。2009年,我国试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水平。2014年,全球金融危机进入第二阶段,国内消费疲软,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越发凸显。如何通过打破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当前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部分学者认为,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家庭因为养老、教育以及将来可能面临的相对沉重的医疗负担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由此来促进消费。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很有可能会间接地使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不利于扩大内需。通过对国内外不少学者的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归纳,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与消费的关系的研究;然后本文介绍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以及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影响的作用机理,这些都为后文创建模型并且进行实证分析打下了理论基础。其次,利用农村地区非常重要的政策变化,即2009年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项目,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来估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采用CFPS数据库中2010年和2012年两年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参保行为的内生性和双重差分模型控制研究对象间的事前差异,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对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的影响做出一个定量分析,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计量模型的定量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使估计偏误得以减少。实证结果分析表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正向作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后,参加了新农保项目的居民的家庭消费显著高于没有参保的农村居民,高达31%,并且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和人均文教支出方面都有显著性的提高。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农保项目以后,他们的参保支出和政府补贴会替代他们为了养老而准备的预防性储蓄,从而增加现期消费,使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