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霉P4-ATP酶基因PcATP4的功能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ly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疫霉菌是卵菌中重要的一种植物病原菌,其寄主范围广泛,除了侵染辣椒之外,田间还能够侵染包括葫芦科、茄科、豆科、十字花科、藜科、石竹科、蔷薇科等在内的18科78种植物。在适宜生长的条件下,辣椒疫霉可对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甚至造成绝收。P-ATP酶是一种通过水解ATP,为细胞提供能量的阳离子泵,其广泛分布于植物、真菌、细菌和高等真核生物中。但目前,有关疫霉P-ATP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实验室在辣椒疫霉菌株LT1534中鉴定并克隆了一个编码P4-ATP酶的基因PcATP4。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cATP4具有P-ATP酶的典型结构域和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位于分泌途径上,具有分泌途径信号肽;在进化关系上,其同源蛋白存在于真菌、动物和其它卵菌中,但是在亲缘关系上,卵菌的PcATP4同源蛋白和真菌、动物的相聚较远。本研究分别检测了PcATP4基因在辣椒疫霉的不同生活史阶段和侵染阶段的表达,发现PcATP4基因在孢子囊、游动孢子、休止孢和休止孢萌发、侵染后期阶段都显著上调表达,其中休止孢萌发阶段上调了 51倍。为进一步探究辣椒疫霉PcATP4的相关生物学功能,通过RNAi技术使其沉默,探究它在辣椒疫霉生长发育、致病及抗逆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沉默PcATP4基因时辣椒疫霉生长速率降低,菌丝末端出现畸形,孢子囊和卵孢子无法形成,并发现其与两个产孢相关基因cdc和G-protein的表达水平降低有关;有意思的是,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PcATP4沉默突变体的生长速率及形态有所恢复。在致病性测定中发现,辣椒疫霉PcATP4沉默突变体对本氏烟、辣椒感病品种的致病性显著下降;在侵染性检测实验中,发现PcATP4的沉默导致辣椒疫霉的侵染能力下降;在对过氧化氢沉积检测的实验中,发现PcATP4沉默突变体侵染寄主植物后,叶片上的活性氧积累增多,说明基因PcATP4参与了辣椒疫霉的致病。进一步在胞外酶测定实验中发现,基因PcATP4负调控过氧化物酶,漆酶的分泌呈现出正相关性;在抗逆性检测实验中,沉默基因PcATP4后辣椒疫霉对过氧化氢的耐受性降低,对渗透压胁迫因子CaCl2、NaCl和Sobitol的耐受性降低,对细胞壁胁迫因子CFW的耐受性升高,而对细胞壁胁迫因子SDS的耐受性降低,对低温胁迫更敏感。上述结果表明,P4-ATP酶基因PcATP4在辣椒疫霉的生长发育、致病性和抗逆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辣椒疫霉的致病机理和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水稻草状矮化病毒(Rice gray virus,RGSV)是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的一个成员,由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 Stal.)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但不经卵传播。该病毒的自然寄主仅有水稻,人工接种可侵染稻属所有的种。水稻感染该病毒后,可导致水稻产生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分蘖增多等症状,感病水稻基本不抽穗,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RGSV自1963年在菲律宾发现
禾谷镰刀菌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物,它对全世界禾谷类作物的产量造成了破坏性的损失。在真核生物中SR蛋白是一类重要的剪接因子,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鉴定剪接体互作蛋白时被发现。SR蛋白不但参与了前体mRNA剪接,还参与了 mRNA的核外运输、无义介导的mRNA的降解以及蛋白质翻译等过程。在禾谷镰刀菌中,我们鉴定到一个SR类似蛋白FgHrb1,它的RS和RRM结构域分别位于该蛋白的N端和C端,这与典型
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生态大环境及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雨水问题也不断显现,“一场暴雨就看海”的现象在当前城市发生的现象并不少见。2014年我国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专注于雨水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的低影响开发理念(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其目的在于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水弹性城市。在绝大部分城市中,城市
本研究从福建省蔬菜作物根际土壤分离对土传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Actinomycetes)和芽孢杆菌(Bacillus)拮抗菌株,筛选出多种土传病原菌有良好拮抗能力的放线菌菌株SC-33和芽孢杆菌YB-1,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研究了放线菌菌株SC-33发酵条件及胞内抑菌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出高效广谱拮抗菌放线菌菌株SC-33和芽孢杆菌菌株YB-1,并进行种的鉴定:
针对镉-铅-锌复合污染的农田土壤,利用水分管理联合钝化剂修复措施,结合16S rRNA测序技术,探究水稻从分蘖到成熟期根际区的生物化学过程。本研究选择两种水稻(常规稻:台粳9号和杂交稻:特优009)设计盆栽试验,设定连续淹水和干湿交替两种水分条件,分别联合生物炭或石灰修复对水稻根际区重金属有效性和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水分条件对根际区细菌群落α多样性影响不显著,
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角质层在植物耐旱性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茶树角质层与耐旱性之间的关系,拟在鉴定茶树叶片蜡质含量及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角质层在植物适应干旱胁迫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角质层的结构和厚度,结合GC-MS和GC-FID测定蜡质成分和含量,得出结果如下:1.以福云6号为材料对茶树叶片角质层进行初步分析,目的是检测茶树叶片发育过程中蜡质成
水稻黄矮病毒(Rice yellow stunt virus,RYSV)为负义单链RNA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核型弹状病毒属(Nucleorhabdovirus)的成员,病毒粒体呈弹状,也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的水稻核型弹状病毒。该病毒主要由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二条黑尾叶蝉(Nephotettix apicalis)、二点黑尾叶蝉
本文以“绿洲1号”为原料,从不同生长时期“绿洲1号”的营养成分变化、高温发酵产沼气效果、产甲烷过程中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绿洲1号”及其沼渣制浆工艺四个方面,深入研究“绿洲1号”作为现代沼气产业和制浆原料的潜力,以及高温发酵产沼气过程中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期为“绿洲1号”的产业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长时期“绿洲1号”营养成分的变化“绿洲1号”在1~1
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安全、营养的食用色素,其具有良好的着色性和多重功能活性,然而,红曲霉次级代谢产物中的桔霉素却有很强的肾脏毒性,红曲及其相关产品的安全性受到高度关注。因此,本课题外加氯化铵到固态和液态培养基中,对红曲色素进行定向调控并降低桔霉素的产量,并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三种红曲色素组分(黄、橙和红色素),最后以动物模型实验验证三种红曲色素组分对高血脂症的改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椰扁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ère属膜翅目小蜂总科姬小峰科,是一种不含多分DNA病毒(polydnavirus,PDV)的群聚性蛹寄生蜂,可防控我国南方棕榈科植物种植区的入侵害虫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Maulik)。在不含PDV的寄生蜂中,寄生因子毒液,尤其是毒液中高丰度表达的蛋白,在抑制寄主免疫如包囊反应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