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为例

来源 :西南石油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oowew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层流动单元是当今油藏精细描述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华北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下第三系东营组三段Ⅱ油组为研究背景,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特征、分布和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地质特征,以此为背景,详细研究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理论基础,包括油水运动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流动单元特征及相关概念、碎屑岩流动单元层次结构、流动单元成因及影响因素等,这既明确了流动单元的特征,又阐明了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结构单元、岩石物理相、小层划分等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丰富和完善了流动单元研究及相关理论.由此,根据流动单元的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思想,采用多学科、多方法相结合,重点研究了流动单元的渗流屏障、流动单元特征参数的提取和解释、单井流动单元的划分、多井流动单元的识别、井间流动单元的预测、流动单元的生产特征和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等,最后落实到流动单元研究的生产应用.研究表明:在该区,泥质隔夹层和封闭性断层是流动单元的主要渗流屏障;在单井流动单元划分时,运用系统聚类效果最好,且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是合理的,因为各类类间流动单元有明显的差别,而类内有相同(似)的特征.在多井流动单元识别中,判别识别比模式识别和灰色关联识别精度高.通过流动单元的建模分析表明,流动单元G和M分布较广,流动单元E和P分布较窄,其中,流动单元G和E主要分布在心滩微相,流动单元M和P分布在河道两翼部.针对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根据流动单元的研究成果和油田实际开发动态资料制定了老油田后期的调整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以上研究,形成了对河流相储层、乃至陆相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详细而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其它陆相储层油藏流动单元研究具有较大的适用价值.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大型重载机械在轴传动过程中存在的振动冲击造成相关机构中零部件破坏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层盘式工作区为波纹状结构的磁流变液联轴器来抑制振动冲击。本论文将对磁流变液联轴器的结构型式设计和将联轴器应用到重载机械的轴传动系统中的减振性能等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依据磁流变液的本构特性建立联轴器整体机理模型。在建立双质量振动系统模型后,提出联轴器能够满足在系统中安全传动的必要条件;根据磁流
适度出砂开采技术已经以其高产油量和低采油成本受到石油工业界的广泛认可,但关于适度出砂的整套增产机理研究仍处于完善阶段。本文针对油井出砂与防砂这一矛盾体,分析了油井出
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在深入。融合教育在学前特殊儿童身上得到了良好应用,有效提高了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
概念设计是产品设计的重要阶段,智能化概念设计已成为目前概念设计研究的热点。可拓学具有形式化、逻辑化和数学化的特点,以矛盾问题的智能化处理为研究内容,为研究概念设计提供
许康首次提出了定量描述管道流动安全状态的管道流动安全指数,同时提出了使用管道流动安全指数朱确定输油温度的方法。本文运用许康提出的方法确定安全、节能的进站温度,研究有
文章界定了同课异构中“嵌名入联式”教学评议主题的概念,结合2016年以来5次同课异构课的评课经历,阐释了同课异构中“嵌名入联式”教学评议主题的创作思路.
近年来,机械结构逐渐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运行环境具有多元随机的特点,使得其结构响应往往表现为多个激励源共同作用的效果。传统单源激励方法难以满足其实际响应特性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油藏开始驱替时,生产压差越大,有利于油井增产。然而当油藏开采到一定程度,即地层压力小于饱和压力后,驱替方式就会变成溶解气驱,同时井底流压也会急剧降低,生产压差不断增大
输配气管网仿真是优化管网设计和管理的有力工具,本文建立了管网稳态和瞬态仿真的数学模型,并分别找到了求解模型的有效方法。对一般文献中要求的节点编号规则作了较大改进,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