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指导,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作了科学分析,形成了列宁处理无产阶级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思想。其中,关于俄中关系的思想是颇具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使得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具有基于国家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双重内容:从国家关系讲,它涉及对沙俄时期俄中关系的认识和剖析、关于苏俄对华外交的思想和探索;从阶级关系看,它涉及对俄中两国革命关系的认识和探索,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和推动。通过对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苏俄时期的俄中关系及苏俄对华政策,从而深化对列宁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无产阶级国家应有的对外关系立场和原则的经验总结,从中吸取对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和发展中俄关系的有益启示。本文研究论述的主要内容从基本结构上来说,有以下几大方面:其一,揭示了列宁俄中关系思想的形成条件。中国是俄国最大的邻邦,所以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俄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俄中关系和中国的变革发展。近代以来沙俄对华侵略造成的俄中关系不平等状况,是列宁俄中关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为列宁俄中关系思想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指导下,以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分析和对沙俄外交关系的批判,作为他思考俄中平等关系的现实依据。列宁最早论述中国问题的《对华战争》一文,是他俄中关系思想形成的标志。其二,论述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俄中关系思想的基本要点。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以十月革命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十月革命前列宁主要是揭露和抨击沙俄对华政策的侵略性及俄中关系的不平等性,剖析其阶级实质。在此基础上,列宁把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国际资本的压迫、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权,作为实现俄中平等关系的基本要求;把开展俄中两国人民革命运动,作为实现俄中平等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积极促发俄中两国革命的互动影响与革命力量的联合。只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后,才会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才会有真正平等的对外关系。其三,阐明了十月革命后列宁俄中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苏俄通过发布《和平法令》、废除“秘密外交”、积极开展争取国际和平的斗争,确定了苏俄外交的国际和平立场,从而为建立新型俄中关系奠定了基础;通过阐明苏俄的民族平等政策,为建立新型俄中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苏俄对华和平外交政策的宣传鼓动,为建立新型俄中关系赢得了舆论支持;通过积极主动表明苏俄对华友好态度,特别是发布第一次和第二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俄侵华而攫取的一切不义权益,为建立新型俄中关系凝聚了共识。列宁这些思想的提出和政策推行,标志着苏俄同沙俄时期不平等外交的彻底决裂,开启了俄中平等关系的新进程。其四,考察了列宁为推动俄中外交关系正常化在实践上所作的努力。在列宁领导下,苏俄逐步建立起国家外交机关及专门对华工作机构,积极与中国北京政府原驻俄外交官及驻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进行接触和联系,表明苏俄政府对华友好政策。为实现苏俄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列宁和苏俄政府通过远东共和国的对华交往推动俄中关系的发展。列宁还高度重视俄中历史悬案问题的处理,推动俄中两国互派使团进行直接外交谈判,最终于1924年5月实现了俄中外交关系正常化。其五,探讨了列宁对中国革命事业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曾予以积极评价,对中国的辛亥革命给予声援和支持,还推动孙中山同苏俄和共产国际建立联系,确立并实施援助孙中山的南方政府和国民党的政策。列宁高度重视向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帮助中国先进分子创建中国共产党,并通过设置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相关对华工作机构推动中国革命,具体指导和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其六,评析了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价值和作用。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新范式,奠定了俄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坚实基础,改善了苏俄社会主义事业的外部环境,也促成了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其积极功效是主要的。但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也存在某些历史局限,如他的一些正确设想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对待中国革命和俄中分歧也有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问题。尽管有这些不足,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在当今新的国际关系下,仍对我们坚持正确的国际关系立场和准则,正确开展对外交往和处理各种国际事务,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