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髋臼后壁骨折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稳定性的比较,试图找出相对较稳定的内固定方式,为临床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6具全骨盆防腐标本(12个髋关节)分为两组,左侧为RP+SP组,右侧为RP组,在髋臼后壁截骨建立髋臼后壁骨折模型。用临床常用的,髋臼重建钢板(RreconstructionplateRP)和重建钢板+弹力钢板(Reconstructionplate+SpikeplateRP+SP)等两种内固定方法分别固定。测量在髋关节中立位时两组内固定方式在不同载荷下骨折端的分离移位、轴向刚度及在500N下髋臼与股骨头的接触面积、接触应力、以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的稳定性。 结果:随着载荷的增大,两组骨折端之间的位移也逐渐增大,数据显示,在同等载荷的作用下RP+SP组产生的分离移位小于RP组。经统计学处理,RP和RP+SP两组之间的差距有显著意义(P<0.05);在5OON载荷作用下,重建钢板+弹力钢板固定组的头臼接触面积大于重建钢板组,其平均接触应力小于重建钢板组,两组接触面积与接触应力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中,使用RP+SP较为理想,使骨折端得到较坚固的固定,对骨折后髋关节的稳定起到更好的维持作用。单纯使用RP固定骨折端也能起到相应稳定的的固定作用,两者相互比较,RP+SP较RP起到的固定效果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