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内陆湖泊、水源地蓝藻水华暴发现象日益严重,为周围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内陆湖泊蓝藻的治理和预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研究气象因素与蓝藻水华暴发的相互联系,对于预警预报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2000年-2009年间的长时间序列MODIS遥感影像数据计算FAI(浮游藻类指数),进而对太湖、巢湖、滇池的蓝藻水华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时间分辨率为24h的准实时气象数据,对比分析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风等气象因子对蓝藻发生面积比、概率和程度的相关关系,以期揭示各气象参数对蓝藻水华分布的影响机制,为蓝藻暴发预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内陆湖泊蓝藻水华的分布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通常是冬春两季没有水华或只有零星水华,秋季多为局部水华,夏季则多为局部水华甚至区域性水华。同时,2005年开始,三个湖区的水华暴发的频次、程度都有所增加。2、不同湖区的水华通常有自己不同的发展规律,但都会在一年内完成一次循环。例如太湖的水华通常在南太湖产生,延顺时针方向逐渐向北太湖蔓延,在高峰期覆盖至湖心区域。之后便按照逆时针方向逐渐回退,大致恢复到一年前的状态。同样的现象在巢湖和滇池也有发生,不同的是巢湖和滇池的水华起始位置分别位于西北湖区和北湖区,巢湖水华的蔓延方向为逆时针,而滇池水华的发展比较均匀。这与各湖区的水文特点、入湖河流、污染源的分布位置均有关系。3、气温越高,日照时间越长,蓝藻水华暴发越频繁,暴发级别越高,且二者都有一定的时间累积效应。在太湖研究区,平均气温的前七天累计值与当天平均气温的差值与蓝藻水华暴发面积比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巢湖和滇池研究区的。然而在太湖研究区,日照时数七天累计值与当天日照时数的差值与蓝藻水华暴发面积比的相关性远不及气温。在滇池研究区,若当日日照时数大于前两日日照时数,则水华暴发的概率更大。且差值越大,水华暴发的程度越严重。降水量越大,第二天的蓝藻水华的暴发程度越低。在太湖、巢湖、滇池研究区,降水量导致的水华面积相对变化率最高分别达到71.8%,50.8%,58.9%;风主要影响蓝藻水华的发生面积,风导致的水华漂移和水体搅动都会改变水华的面积分布。在太湖、巢湖、滇池中,同一天内风引致的水华面积变化相对可达28.5%,23.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