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中鲁迅形象的重构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lei8214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展,网络文化中的鲁迅形象愈来愈突显出它作为鲁迅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的独特价值。在网络文化中,鲁迅是何种形象?它是在何种文化思潮中,以怎样方式生成?背后的哲学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截至目前,网络文化中的鲁迅形象这一全新领域,尚未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首先以知识考古学为理论工具对网络文化中的鲁迅形象进行梳理并进行类型划分,运用网络文化理论对网友们重构鲁迅的手法进行探究,最后,运用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鲁迅形象的生成机制做出哲学分析。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化中鲁迅的多维形象进行梳理。以网络文化中三个代表性的文化心理:解构主义、世俗主义、激进主义为基准,对鲁迅在思想文学领域的形象、世俗世界的鲁迅形象、激进主义愤青塑造的鲁迅形象进行分别梳理并总结。在梳理的同时,以鲁迅形象阐释史和新世纪文化为参照背景,探索网络鲁迅区别于以往学界塑造的鲁迅形象的新质;第二部分,是对网络鲁迅重构的技法与形式进行分析。从网民们重构鲁迅形象的语言、超文本互动叙事、多媒体应用三个层面对网络新文化语境中的鲁迅重构手法进行探究;第三部分,是对网络鲁迅背后的大众文化哲学意蕴进行探究。主要从网络鲁迅蕴含的大众文化特质、网络鲁迅闪现的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网络鲁迅重构的意识形态功能三个层面来逐层深入探究网络鲁迅背后的大众文化哲学意蕴。本论文试图从以上三个维度的立体阐述,能够对网络文化中的鲁迅形象有整体性的认识,对于其生成的深层文化机制有所把握,并对整个鲁迅形象阐释史还能有所推进与填补。此外,还希望能够借助本课题的研究对新世纪以来现代人的精神心理、生存状态有所了解。
其他文献
<正>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的优势主产省区,常年种植面积800万~1 000万亩,约占我国马铃薯总播面积的10%左右;本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推进我国马铃薯产业升级意义重大。近年来,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节点连接施工技术是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新型施工技术。这项施工技术的实际施工效率比较快,施工操作过程简单,并且能够满足城市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学生在课前自行学习的过程,以老师录制的微视频为载体,在课堂上教师只进行针对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初
唐宋时期犍为县治所有过迁徙。目前学界已形成多种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认为唐末犍为县治所先由岷江东岸迁至西岸,北宋中期再由马边河河口地区向上游的今清溪镇一
种子是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在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种子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种子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由于市场
<正>翻检有关《鸿门宴》一文的教学设计,我发现基本的套路如下:课前预习自读课文,给生字注音,列出情节提纲。课堂教学一、导入定向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主要是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矿产资源作为人类能源和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更是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在新世纪以前,受到体制因素以及发展观念的
二二八文学源于台湾二二八事件,是台湾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发生于1947年的台湾二二八事件反映的是当时台湾民众要求当家作主的愿望与国民党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二二八事
目的:1.引进和翻译新生儿疼痛、躁动及镇静评估量表(Neonatal Pain,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N-PASS),为评估NICU新生儿疼痛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2.评价翻译后的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