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簇首能量均衡的WSNs层次路由协议研究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是电池供电,能量有限,而且当能量耗尽时没有外界补充。因此,能量对节点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若不合理利用则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路由协议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其高效低能耗可以有效的节约整个网络的能量,有效的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由于层次路由协议引入了分簇的概念,只需维护较少的路由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网络中节点自身物理特性的不足,为了达到均衡网络能耗和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的目标,设计出的层次路由协议应当尽可能的简单高效。   本文通过对经典的层次路由协议进行研究与分析,针对其不足之处,设计了一种基于双簇首能量均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层次路由协议,即DCHEB协议(TheHierarchical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Double Cluster Heads and Energy Balance)。本文摒弃了轮循组簇的工作方式,在网络运行阶段,采用分布式的策略进行簇首选举,簇首节点在簇内重构,从而避免其他工作状态良好的簇被迫周期性的重建。由于簇首节点的能量消耗要远大普通节点,可能会出现簇首节点提前死亡的情况,鉴于此,本文引入了双簇首来平衡簇首节点的能量消耗。因为双簇首可以将簇首节点的数据采集和转发数据两项工作平均到主副簇首节点上,从而可以平衡簇首的能量消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本文还设计了一种新的簇划分方案,通过此方案可以对网络进行合理分簇,使得簇首节点位于合适的位置上,平均了各个簇的节点个数,可以避免簇内的边缘节点过早死亡。在网络初始化阶段,基站根据新的簇划分方案进行合理分簇,采用集中式的簇首选举策略选举出主副簇首节点,并在数据传输阶段采用副簇首节点间的多跳的方式进行传输。在路由搭建阶段采用主簇首簇内路由搭建和副簇首簇间路由搭建的策略,有效的保证了数据实时、高效地传递到基站且消耗较少能量。最后通过仿真工具MATLAB对DCHEB、HEED和EEUC这三种协议分别从生存时间、能量消耗和数据传输量方面进行仿真分析。此外,还做了DCHEB和双簇首协议之间的性能对比。仿真结果表明:DCHEB协议较HEED、EEUC和双簇首协议延长了网络的生存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从而完成了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层次路由协议设计的初步目标。
其他文献
个性化推荐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显式或隐式的有效信息,从而为用户推荐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进而能够很好地解决信息过载问题。基于矩阵分解的推荐算法是目前个性化推荐的前沿重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能量受限的网络,其能量十分有限,为了有效节省能量延长网络的使用寿命,在网络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降低能量消耗的方法和措施。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无线传输部
不良评论正在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部分用户因不良评论而抑郁甚至自杀。传统的过滤不良评论的算法有两种。一是通过简单的关键词过滤技术进行评论过滤。二是在不良评论数据集上训练一个通用机器学习模型,然后使用此模型对评论进行判别。以上两种算法都没有考虑到用户个性化问题。由于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性格,所以他们对不良评论的判别标准也是不同。无论是关键字过滤还是训练出来的通用模型都远无法满足用
学位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通过聚类技术可以从数据中获取大量知识,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聚类算法,其中基于目标函数的聚类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很多
随着客观世界中的业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及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要求越来越高,利用工作流技术来组织业务流程、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已经成为很多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发布和传递信息的最为重要的载体。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此。通过访问网站获取多种类、直接、全方位的服务已经成为当下最为迫切的需求。许多企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影像质量的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逐步成为医学和计算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具有快速定位病灶位置,制定最佳手术的方案,减少手术创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新的应用不断涌现,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服务。而在这些网络服务当中,占用网络流量最多的要算是QQ一系列服务、P2P下载等。在这些服
随着互联网以及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各种新业务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由此,IPv4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的发展要求,并且暴露出了明显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IP
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传统TCP/IP体系结构开始面对可扩展性、动态性和安全可控性等难题的挑战。由此引发了未来互联网的研究热潮,研究者开始设计未来互联网的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