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也是继氮钾之后吸收利用最多的元素。但磷素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磷肥资源紧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水稻既是世界三大禾谷类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需磷用磷量大。因此,研究、开发和利用耐低磷品种,是节约磷肥资源、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有关水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特点不明确,磷高效品种或耐低磷品种的农艺生理特征不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以江苏省近70年来在生产上应用的11个代表性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全生育期进行水培试验并设置低磷(LP)和正常磷(NP,对照)两处理,根据耐低磷指数[低磷产量×耐低磷系数(低磷产量/对照产量)/所有供试品种低磷处理的平均产量],将供试品种其分成3类:强耐低磷品种、中耐低磷品种、弱耐低磷品种,研究了耐低磷性不同品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及生理性状。主要结果如下:1.耐低磷指数与低磷处理下的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9**)。说明耐低磷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水稻品种耐低磷性,可作为水稻耐低磷性的评价指标。以耐低磷指数为筛选指标,对试验所用的11个品种进行耐低磷性评价;确定耐低磷指数>1的为强耐低磷品种;0.6<耐低磷指数<1的为中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6的为弱耐低磷品种或低磷敏感性品种。按照上述指标,盐粳2号、甬优2640为强耐低磷品种;连粳7号、泗稻8号、金南风、徐稻2号、淮稻5号、桂花黄为中耐低磷品种;桂花球、黎明、镇稻88为弱耐低磷品种。强耐低磷品种的磷素利用效率也高。2.与正常供磷(对照)相比,低磷会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和结实率。但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增加量无法弥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减少量,因而导致减产。在低磷处理下,强耐低磷品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降幅均显著低于弱耐低磷品种,因而强耐低磷品种产量的降幅显著低于弱耐低磷品种。3.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具有根量大、根冠比大、根系通气组织发达,分蘖发生早、茎蘖成穗率高,高效叶面积率大、光合能力强,库容量大、库源比大,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的运转量大,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生产能力强,氮钾利用效率高等特征。这是耐低磷品种在低磷下获得较高产量和磷素高效利用的重要生物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