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国外的多项试验已经证明,利用先进的机械取栓设备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如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远期预后。本文旨在探讨单纯支架取栓术和静脉动脉桥接术及其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AI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采用单纯支架取栓治疗或静脉动脉桥接治疗的AIS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为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AIS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回顾性分析42例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组,分为老年组(≥65岁组,n=25)和非老年组(<65岁组,n=17);按照支架取栓术前是否经静脉使用rt-PA治疗分组,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n=10)和桥接治疗组(n=32)。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预后、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记录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患者取栓前、取栓后24h、14d和90d的NIHSS评分,取栓90d mRS评分以及是否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栓子移位等并发症或死亡。结果:1.42例中34例(80.95%)实现血管再通(TICI 2b-3),其中10例(23.81%)为完全再通(TICI 3)。取栓术后24h、14d和90d NIHSS评分均数均低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90d mRS评分0-2分者为28例(66.67%)。11例(26.19%)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其中5例(11.90%)为症状性颅内出血,最后均发生脑疝死亡;6例为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经内科治疗后血肿吸收。10例术后死于脑出血、心梗等,全因死亡率为23.81%。2.老年组平均年龄为74.22±6.80岁,血管再通率为76.00%;非老年组平均年龄为56.92±6.78岁,血管再通率为88.2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术前、取栓术后24h、14d和90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90d转归良好率(mRS评分0-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00%VS 70.59%,P值=0.425),两组间颅内出血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单纯取栓组7例(70%)患者血管再通,桥接组27例(84.38%)患者血管再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单纯取栓组和桥接组术前、取栓术后24h、14d、90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d转归良好率(mRS评分0-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间颅内出血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支架取栓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均能够实现闭塞血管快速再通,虽然老年组比非老年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但是支架取栓术治疗老年大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仍是相对安全且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