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3cm胃间质瘤的临床评价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e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内镜下治疗≥3 cm胃间质瘤的临床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近6年来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所有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胃间质瘤并且瘤体最大径≥3 cm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评估其长期疗效。结果共纳入261例患者,其中内镜组37例,肿瘤最大径3-8 cm,男女比例为21/16;肿瘤病理分级低危34例,中危3例,无高危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0.29±19.67月(7-76),无患者失访,术后均未化疗,术后随访2例复发,均为低危险间质瘤,内镜下均未完整切除。外科组224例,肿瘤最大径3-22 cm,男女比例121/103,肿瘤病理分级低危103例,中危75例,高危4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8.83±21.50月(7-78),53例失访,术后随访8例复发(高危6例,中危1例,低危1例)。我们可以发现内镜组治疗的患者均为中低危患者,并且长期随访只有2例患者因瘤体未完整切除而复发,因此,我们可认为内镜下完整切除中低危胃间质瘤患者是安全的,但在术前应如何判定胃间质瘤的病理级别?根据瘤体体积大小分析发现,外科组患者瘤体最大径明显大于内镜组,高危险间质瘤患者也明显多于内镜组,但内镜组无1例高危险间质瘤,而同等大小瘤体在外科组却有高危患者,这可能与瘤体体积有关。根据瘤体体积分析发现,内镜组的平均肿瘤体积为26.67±26.22 cm~3(3.75-120),均小于125 cm~3,而外科组的平均体积为273.03±609.74 cm~3(7-4114),其中有78例患者肿瘤体积≥125 cm~3(中、高危险间质瘤各占50%),而瘤体体积<125 cm~3的患者也有7例高危险间质瘤(最小体积:37.625 cm~3,最大体积:115.2 cm~3)。在所有肿瘤体积<125 cm~3的患者中,高危患者占3.8%(7/183),均为外科组;而所有肿瘤体积?125 cm~3的患者中,高危患者占50%(39/78),均为外科组。对不同病理级别胃间质瘤的术前内镜是否见瘤体表面溃疡出血及超声内镜或腹部CT是否见肿瘤表面液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均阳性的比率在高危组为57.1%(12/22);肿瘤体积<125 cm~3的高危间质瘤患者中二者均阳性率为60%(3/5),肿瘤体积<125 cm~3而二者均阴性的患者中高危险间质瘤占1.7%(1/60),中、低危间质瘤占98.3%(59/60)。结论内镜下切除≥3 cm,体积<125 cm~3,且无表面溃疡出血和瘤体液化的胃间质瘤,98.3%是安全有效的。
其他文献
引言“陌生化”这个词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1914《词语的复活》)。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和理,同时又在艺术上又超越
恐怖主义所赖以滋生的根源除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不平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论”。随着冷战结束和社会分裂的加剧以及非政治学导源因素的增多,恐怖分
运用测井信息评价烃源岩自开始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定性的分析、识别发展到现在可定量计算地化指标.为克服因取芯不足而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评价的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改善微血管循环、抗凝等对症处理(阿司匹林0.1 g口服,每日1次,前列地
脑白质疏松常见于老年人,磁共振成像诊断(MRI)优于CT,能发现更多的病灶。本文着重讨论该病影像学表现及分级分类、病理基础及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名转形"现象,而在该现象的名词中具有典型特征、能够表达一定典型意义的指人名词最能发生向形容词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发生向形容词转变的指人
本文介绍了综合物探快速评价体系在好力宝铜矿的应用过程.通过分析地质资料和实际地质情况,综合运用VLF、EH4和IP等物探手段进行隐伏矿体预测,在工作区内发现了与成矿有关的
当前,全国各地根据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总体部署,正在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主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服务,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充分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应该说,经过多
报纸
线性代数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矩阵理论广泛应用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工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中.矩阵论和组合
在区块链时代,智能合约成为解决社会信任危机的利刃,自动执行的特质使其在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有效降低合同当事人之间的违约风险。多方共赢的经济模式和广阔的应用场景构成了智能合约迅猛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其法律属性上的探讨以及制度保护问题。在概念上,智能合约是由事件驱动的、具有状态的、获得多方承认的、运行在区块链之上的且能够根据预设条件自动处理资产的程序,它具有传统合同的属性,但又有其特殊之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