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国际间贸易联系增加.海洋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其地位呈逐渐上升之势。但是随着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因船舶事故、倾倒、排油等行为导致的海洋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船舶污染不但破坏海洋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活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周围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同时唤醒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觉醒。面对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及国内环保运动的高涨,尼克松政府上台之后,就解决国际船舶污染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加强地区合作,推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Committee on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Society ),该委员会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达成了在1975年内禁止船舶在航行中向海洋排污的协议。其次,参加国际会议寻求国际合作解决船舶污染问题。通过参加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Inter-governmental Maritime Consultative Organization)召开的海洋污染会议,签订《关于干预公海油污染事件的国际公约》(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of the Sea by Oil ),其赋予沿海国家在其本国领海即将遭遇船舶事故等威胁时,有权采取措施予以防止、减轻或消除这种威胁的权利;参加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会议宣告了人类对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为以后国际社会解决环境问题初步奠定了国际合作的模式;最后,美国环境根据环境质委员会的报告提出签订《防止倾倒废物及其它物质污染海洋公约》(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Marine Pollution by Dumping of Wastes and Other Matter),该公约对规范国际无秩序的海洋倾倒行为有重要的作用。尼克松政府的解决国际船舶污染政策不但有效的解决了美国沿海港口的船舶污染问题,同时也推动了国家间的海洋环保模式的初步建立。相比较以往历届政府都有显著的进步与提高,可以说尼克松政府环境政策对后来美国环保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基本上构筑了美国环保政策的基本框架。但是作为冷战背景下的超级大国美国,其环境政策深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政策的制定是以不侵害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和维护海洋自由航行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