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穴位处钙离子的分布特性及针刺对俞穴处pH值的影响实验一山羊膀胱经上Ca2+分布特性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钙离子与经络现象之间的联系。方法:选择健康杂交母山羊,采用新型Ca2+生物传感针,实时、动态观测Ca2+在山羊膀胱经上俞穴(“肝俞”,“后三里”)以及相应非经非穴上的分布特性。结果:山羊膀胱经上俞穴的钙离子浓度(“肝俞”- 42.73±7.83mv,“大肠俞”- 38.73±8.16mv,“关元俞”- 44.43±8.19mv,)明显高于旁开对照点(“肝俞”旁开- 51.45±6.91mv,“大肠俞”旁开- 50.51±7.62mv,“关元俞”旁开- 53.36±9.09mv),提示循经脉线上有钙离子富集现象。结论:钙离子可能是针刺信号传导的关键因素,其浓度的测定有可能作为鉴别俞穴的重要理化指标。实验二针刺对山羊俞穴pH值的影响目的:探讨针刺对俞穴和非经穴位pH值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交母山羊,用针型pH生物传感针单独和同时针刺检测山羊膀胱经上“肝俞”及其旁开非经穴处,“后三里”及其旁开非经穴处pH值的变化。结果:1单独针刺时穴位和非经穴位的pH值都下降,穴位(“肝俞”下降15.73±4.09mv,“后三里”下降17.50±4.04mv)比非穴位(“肝俞”旁2cm下降10.68±5.22mv,“后三里”2cm下降13.11±2.82mv)下降的更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同时针刺穴位和非经穴位时,二者pH值下降的幅度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别。结论:1针刺使穴位处pH值降低和代谢增强更明显;2同时针刺时局部代谢可能相互影响。第二部分针刺对局部脑缺血大鼠VEGF表达和脑血流的影响目的:观察针刺对脑缺血区血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为针刺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造模﹑分组和处理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200g-250g,清洁级,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其中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制作脑缺血模型后不予任何治疗,针刺组在脑缺血后2h即开始针刺治疗,15min/次/天,在缺血2h,26h,50h共治疗3次。(SD大鼠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虎红B(四碘四氯荧光素二钠)作光敏剂,光化学法制作脑缺血模型。2.血流检测方法动物头顶部矢状切口,于前囟后2mm,中线左0.5mm(A点),3mm(B点),5mm(C点)处钻直径1mm的小孔,激光多谱勒探头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调整使之接触脑皮质来检测血流。A点为正常脑区,B点为脑梗死区,C点为梗死边缘区,检测时间为缺血2h第一次针刺前和缺血72小时后,每次检测5分钟。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细胞增殖检测于造模72h后将一半动物断头处死,迅速取脑,并取梗死周边区及梗死区组织行RT-PCR检测VEGFmRNA.,另一半动物用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脑视交叉后2-4mm处做连续冠状切片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表达和细胞增殖。结果:1.正常组大鼠脑血流在72h前后基本没有改变,模型组和针刺组动物的脑血流,A点正常脑区在三天前后也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模型组和针刺组B点梗死区造模2h后与正常组相比血流值明显下降,三天前后血流值虽然有所波动,但自身配对t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C点梗死边缘区在造模2h后血流下降但是没有B点明显,三天后血流值继续下降,针刺组C点造模2h后血流值也下降,但是三天后血流值比缺血2h要高,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模型组脑梗死边缘区VEGF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VEGF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3.模型组和针刺组的VEGF和Ki67阳性表达均比正常组增高,而针刺组的VEGF和Ki67阳性表达比模型组高,且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缺血后给予针刺治疗能改善缺血周边区脑血流。2.针刺改善缺血周边区的脑血流可能和针刺增加VEGFmRNA及VEGF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