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口贸易的下滑程度尤为明显,然而就不同产品质量的出口表现而言,它们会有怎样的差异?实际上,根据Fajgelbaum等(2011)的理论证明,在外部逆向收入冲击条件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居民对高质量产品的消费开始向低质量产品转移。冲击作用下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量”的消费逐渐下降,对产品的“质”的要求也随即下降。当需求跨越国境之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即在逆向收入冲击作用下,高质量产品的出口变动高于低质量产品的出口变动。现有关于国际贸易与金融危机关系的研究已相当多,绝大多数文献从机制和原因角度,探讨了金融危机对产品出口的影响,但鲜有学者从产品质量角度对金融危机时期的出口贸易变动进行经验研究。本文从产品质量这一新切入点出发,系统地研究金融危机时期的出口贸易特殊变动历程。本文首先利用2000-2009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使用需求信息回归反推法测算了产品层面的质量,描述了金融危机时期的以质量高低划分的产品出口表现异质性的典型事实。然后基于金融危机这一自然实验框架,以产品质量为研究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收入冲击对产品出口表现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下的收入冲击对高质量产品出口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低质量产品,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均论证了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贸易方式、企业规模、企业类型的不同,导致企业在质量维度上的出口表现存在着明显差别:一般贸易相对于加工贸易、小规模企业相对于大规模企业、民营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在高质量产品出口中的下滑更为严重。进一步地,利用收入、支出、失业等三方面指标量化收入冲击后发现,随着出口目的国所受收入冲击的增强,中国的高、低质量产品的出口表现差异愈发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的经济模式转变和外贸格局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