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讨论话剧文本的文体翻译。话剧表演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话剧的研究却远没有诗歌和小说成熟。诗歌小说的翻译研究历史更长,并形成了坚实的批评传统。而在明显少数的话剧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多地关注话剧的最终演出效果的分析,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分析。鉴于此,本文将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索话剧的翻译。文学文体学给文学文本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申丹教授主要研究的文体是小说,她的研究主要针对翻译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译者经常忽视原文具有美学和主题意义的文体表达,从而导致译文不具备原文的艺术特征。而此类问题在话剧翻译中同样存在,所以本文将借用申丹教授的理论框架作为话剧文本分析的依据,对话剧文本进行系统的文体分析,以求译文与原文最大限度的功能对等,保留并再现原文的美学特征。鉴于话剧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且话剧语言兼备诗歌、小说的语言特征,本文从三个角度讨论话剧的文体分析----诗歌角度,小说角度和对话角度。文学文体学及相关的翻译理论中讨论诗歌分析及翻译、小说分析及翻译的部分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撑。在相关章节中,本文分析了话剧文本中具有诗歌语言的韵律、象似性特征的语言及其特殊的美学效果,分析了话剧文本中具有小说语言中的非逻辑问题、译者客观性问题、语域问题、词汇及句法中的象似性问题等等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评论了所选译本中对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的翻译,并提出话剧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除了话剧语言的诗歌特征、小说特征,话剧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舞台表演性。它不仅仅作为文字供读者阅读、欣赏,还要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出来。所以,深入探索话剧的对话特征是讨论话剧翻译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部分,本文采用戏剧文体学(文体学的一个分支)的理论观点进行评述。戏剧文体学中强调戏剧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的语境及语用含义,而不同的语言形式会造成不同的语用效果,所以这一部分,本文主要讨论话剧语言的语用效果,评析并论证译本中是否体现了这些具有语用效果的文体特征,并提出话剧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