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反思二战文学中“受害的施害者”主题比较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和日本两个都是二战中的战败国。他们两个国家在文学上对于二战的反思自然有着与其它国家不同的观点与角度。德国在战后即开始了对于二战的反思,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德国作家回避了作为施害者也在战争中承受了苦难这样一个主题。甚至在德国国内,一个作家的名气大小与他对于战争的反思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在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东西两德合并以后不同意识形态进行冲撞后,德国作家对于历史进行了新一轮的反思。于是同一时期,德国出现了一批有着被各国媒体广泛诟病的带有为历史翻案嫌疑的小说。日本在战败后也对战后进行了反思,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文坛就已经很难再看到内容涉及二战的文学作品了。而且日本对于二战的反思比较德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仅在作品中没有回避日本作为施害国也收到伤害,而且有着一种浓重的日本受害的倾向性。在日本作家的作品里很少提及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所遭受的灾难,他们的主要描写重点几乎全部集中在日本战败前夕,日本国民生活的艰辛,和面对死亡的恐惧以及盟国在占领日本时战争的残酷性。这当然与日本社会的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但是日本政府对于二战的认识观念有着更为直接的导向性作用。文学一向不是一个可以脱离开政治经济体制而单独存在的,所以通过作家笔下的描述是可以看出,该国民众对于二战的真实想法。德国和日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德国认为二战是对于德国是解放,而日本则只是很肤浅的认为日本只是在二战中战败而已。所以比较德国和日本对于二战反思文学的不同,以及由文学所反射出来的文学背后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续会,完成了会议的全部任务,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党的一大召开前,浙江就是新思想的一片热土,孕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创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兴国"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振兴档案事业,走"科教兴档"的道路是
研究背景:鼻咽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在东南亚地区,尤其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高发。成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鼻咽癌首选放射治疗,5年生存率50%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