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研究地区相关文献全面查阅和对实地基本情况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以1982(部分为1980)年、1992 年和1997 年三期航片为基本资料,凭借研究地区1;50000 地形图,辅以所属各林场及保护区不同时期的林相图、林班、小班调查登记薄、森林分布图、森林经营资料及所属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面资料。勾画出研究地区三个时期的景观要素斑块类型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eoway”和相关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分别在三个水平上(斑块水平、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选取相应的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对研究地区景观的总体特征、斑块组成结构及动态、斑块规模及动态、斑块形状及动态和景观异质性及动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组成流域的11类景观要素类型中,林地在流域植被景观中占主体地位,尤其以温性针叶林最为突出;疏林地、灌丛和稀疏灌草丛是流域中重要的植被覆盖类型;耕地在流域中占有相当面积,村庄与廊道在流域中较为特殊,迹地、人工林和其它类型始终十分有限,河岸带植被相当缺乏。其动态又表明整个流域植被有较高的自然演替能力和恢复潜力。灌丛、疏林地在流域的植被恢复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阔叶林对林地的恢复与扩张起到积极的先锋作用。主要集中在廊道两侧并沿河道沟谷逐渐延伸的人为干扰,严重阻碍了次生林区文峪河流域植被自然演替的进程。趋向廊道两侧集中分布的村庄与耕地,对整个流域景观的破碎化与干扰在其中的传播,占据关键性控制地位。整个流域处于粗放管理下存在强烈人为干扰的自然演替中,并呈现出人为干扰对整个流域植被的演替动态进一步加强的格局动态。基于分析成果,针对目前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流域管理和建设的建议和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即上游及中高海拔带重点进行寒温性针叶林保护;中下游山地,加强管理和保护流域中海拔地带的山地落叶阔叶林与温性针叶林,同时积极经营混交林,保护和扩大阔叶林,并重视灌丛和疏林地的作用;严格控制村庄的搬迁,注重废弃居民点的植被恢复,重建河岸带植被或河岸林,强化荒山造林与退耕还林工程,在保证一定耕地面积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森林斑块的生态连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