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制作7日龄(相当于人类新生儿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模型,早期给予不同强度丰富环境(environmental enrichment,EE)干预,动态观察在不同干预强度下HIB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相关分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突触素蛋白)的表达变化,以探讨HIBD大鼠早期丰富环境干预的有效性及机制,尤其是不同干预强度对HIB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从而为临床HIBD患儿丰富环境的构建及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40只7日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以下四组:6小时丰富环境干预组(6h EE)、12小时丰富环境干预组(12h EE)、模型组(Model)和假手术组(Sham),每组均10只。丰富环境干预组和模型组均运用Rice法(1981)制备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丰富环境干预组分别进行14天的6h和12h丰富环境干预。干预结束后运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测查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运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蛋白的表达。结果1、水迷宫实验的定位航行实验中,4组大鼠训练期间的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但4组大鼠之间的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69,P>0.05)。2、水迷宫实验中,第5天空间探索测试时,模型组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与在其他象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 EE组、12h EE组、假手术组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显著长于其他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水迷宫实验中,第7天空间探索测试时,4组大鼠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都长于其他象限,说明4组大鼠均能记住平台所在象限位置。6h丰富环境干预组(((?)±s)6h EE=38.132±2.876,P<0.001)、12h丰富环境干预组(((?)±s)12h EE=45.526±2.648,P<0.001)和模型组(((?)±s)Model=30.702±3.819,P<0.001)的新生大鼠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均短于假手术组(54.400±3.152),并且海马区BDNF(((?)±s)6h EE=0.529±4、0.038,P<0.001;((?)±s)12h EE=0.660±0.034,P<0.01;((?)±s)Model=0.225±0.015,P<0.001)和突触素蛋白(((?)±s)6h EE=0.889±0.027,P<0.001;((?)±s)12h EE=1.114±0.037,P<0.05;((?)±s)Model=0.672±0.057,P<0.001)的表达相比于假手术组(((?)±s)BDNF=0.803±0.026;5、((?)±s)突触素=1.347±0.092)也有所下降。6、与模型组相比,6h丰富环境干预组和12h丰富环境干预组的新生大鼠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更长(P6h EE<0.01;P12h EE<0.001),并且海马区BDNF(P6h EE<0.001;P12h EE<0.001)和突触素蛋白(P6h EE<0.05;P12h EE<0.001)的表达显著上升。7、更值得提及的是12h丰富环境干预组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P<0.01)以及海马区BDNF(P<0.01)与突触素蛋白(P<0.05)的表达情况都优于6h丰富环境干预组。结论丰富环境能够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保护神经元细胞,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区BDNF和突触素蛋白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