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干扰的天然次生林土壤和长期机械作业的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AOC)及其内部颗粒有机碳(i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C)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耕作侵蚀-沉积速率及水蚀速率判断受侵蚀干扰的土层范围及侵蚀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模拟不同强度耕作和径流的方法,对比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旨为探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干扰的天然次生林土壤和长期机械作业的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AOC)及其内部颗粒有机碳(i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C)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耕作侵蚀-沉积速率及水蚀速率判断受侵蚀干扰的土层范围及侵蚀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模拟不同强度耕作和径流的方法,对比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旨为探讨黑土有机碳周转对耕作和径流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未经开垦干扰的天然次生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升高(0-25 cm)-降低(25-35 cm)-稳定(35 cm以下)的趋势;团聚体内部的各粒径颗粒有机碳随土层的变化基本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团聚体有机碳与其内部包裹的各组分有机碳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耕地4个坡位(坡上、坡中、坡下、坡脚)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坡上和坡脚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逐渐降低,然后稳定不变;坡中位置团聚体有机碳在0-25 cm 土层变化不明显,在25 cm以下显著降低,然后保持不变;坡下随土层深度变化不明显。包裹在不同粒级团聚体内的同粒级颗粒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在上层(0-25 cm)差异较大,而在下层差异较小。坡上受干扰深度为20 cm,坡中和坡下为25 cm,坡脚为35 cm。坡上位置主要受耕作侵蚀影响,流失土层厚度为20 cm,坡中与坡下受耕作侵蚀和水蚀共同作用,流失土层厚度为10 cm,坡脚位置沉积特征明显。3)随着模拟耕作强度的增加,大粒级团聚体(>2 mm和1-2 mm)有机碳含量降低,粗颗粒有机碳(0.25-2 mm)浓度升高;然而,在模拟径流处理下,大粒级团聚体(>2 mm和1-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普遍升高,但并不随着径流强度呈现规律性升高。无论在耕作还是径流处理下,>1 mm团聚体所包裹的颗粒有机碳都显示出较低的稳定性;且细颗粒有机碳(0.053-0.25 mm)与团聚体有机碳显著相关,可作为指示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的早期指标,尤其是在传统耕作管理下。综上所述,团聚体有机碳及其内部颗粒有机碳的垂直剖面分布规律印证了黑土坡耕地侵蚀-沉积特征是受耕作侵蚀与水蚀的共同影响,研究结果强调了耕作对黑土区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负面影响。因此,建议该区应多地关注保护性耕作和/或免耕,因为耕作侵蚀可能是导致黑土有机质流失、土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驱动力,其对黑土质量退化的贡献可能超过水蚀。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探讨耕作与水蚀交互作用对农田黑土质量的影响。
其他文献
近来年,随着无线传感网络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群体感知技术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在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场景通常要求用户在指定时间和地点收集特定的感知数据,即此类感知任务具有时空分布特性。移动群体感知收集的数据往往涉及用户的隐私,隐私数据泄露会对用户造成严重威胁。此外,敏感信息得到保护后,恶意用户可能滥用隐私优势,为其自身目的多次上传感知数据,进而影响感知任
钢筋混凝土短柱在强震作用下常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虽然规范建议避免短柱的出现,但在实际工程中常难以避免。本文利用超高韧性混凝土代替普通混凝土来提高短柱的抗震性能,并改善其破坏模式,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超高韧性混凝土短柱的抗震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设计制作了5根超高韧性混凝土(R-UHTC)短柱和1根普通钢筋混凝土(RC)短柱,并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基体材料、剪跨比
生物质是丰富的可再生碳源,具有替代化石能源的潜力,其高效利用对保护全球环境、实现能源多元化、提高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生物质热解技术可获得生物油,其经过加氢精炼等
新世纪的来临,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大爆炸时代,进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信息技术不断
目的碱蓬(Suaeda salsa(Bunge))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含有多种具有生物功能的大分子。本实验旨在优化碱蓬多糖(Suaeda salsa polysaccharide)的纯化工艺,建立其分离纯化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验证碱蓬多糖可诱导MCF-7细胞凋亡。方法以碱蓬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经Sevag法去除蛋白质以及活性炭吸附脱色后,通过DEAE-52纤维素柱和Seph
本研究在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设置高立式方格沙柳沙障、半隐蔽式方格沙蒿沙障、带状沙柳生物沙障和沙地柏灌丛生物沙障,以裸沙丘为对照,对设障沙丘和裸沙丘不同部位风速变化、蚀积程度、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植被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沙障对植被恢复和流沙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沙障的设置增大了地表粗糙度,不同沙障措施下的风速在垂直方向上变化梯度均不明显,高立式沙障、半隐蔽式沙障、带状沙障和沙地柏沙障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其特点是动脉血管壁炎症的发生和脂质斑块的形成。目前认为,AS是血脂、血糖和炎症等危险因素与遗传易感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遗传学研究手段的发展,传统的基因调控模式已经很难完全解释心血管疾病和环境变量之间的互作关系。心血管疾病中的表观遗传调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表观遗传学指在不改变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调节基因转录。表观遗传
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PRHR-HX)是AP1000反应器中PRHRs的重要安全部件之一,它在沸腾的条件下,通过对流换热的自然循环,将堆芯的热量输送到内置换料水箱(IRWST)中冷却。对PRHR-HX和IRWST的研究很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特别是两相流现象。本文选取单管模拟PRHR-HXC型管,管型几何形状与原型尺寸具有典型的对应关系,采用容积-功率比来确定单管加热体积,在按比例缩小的矩形
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核设施中,导出高热量的能力是必不可少且极为重要的,它与额外施加的热通量水平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增强子通道中的热传递是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中提高传热性能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反应堆堆芯中采用含搅混翼片的定位格架来提高堆芯临界热通量的阈值,这些搅混翼用于增强子通道内的湍流和换热。本研究采用通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 CFX 16评估了不同混合翼片角度对AP1000核反应堆堆芯燃料组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具备输电间隔远、输送容量大等优点,在我国“西电东送”和全球能源互联网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换流站是特高压工程整体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其中阀厅最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