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砂体是指沉积盆地内发育的砂泥岩互层剖面中,受稳定泥岩层分隔的厚度一般小于8m的横向分布范围较广的砂体,砂地比一般在0.1-0.6之间,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粉细砂岩、细砂岩和中砂岩,受稳定泥岩分隔的砂体既可以是单一岩性,也可以是多种岩性垂向叠加。薄砂体是断陷湖盆缓坡带重要的砂体类型,往往具有砂体厚度薄、横向分布范围广、沉积成因类型多样、成岩作用特征复杂及储层发育规律难预测等特点。本文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缓坡带孔一段-沙四段发育的薄砂体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微量及常量元素分析、常规薄片分析、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压汞分析、物性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资料和方法,系统研究薄砂体沉积成因类型、砂体分布规律、沉积演化模式、储层储集特征及成岩作用、储层埋藏成岩环境、储层成岩改造模式及储层发育规律。东营凹陷孔一段-沙四下亚段沉积时期,气候较为干旱,且干湿交替频繁,湖泊具有高频振荡性特征,其中孔一段-沙四下亚段下段沉积时期发育干旱气候条件下低水位高频振荡性漫湖-盐湖沉积环境,缓坡带具有洪水-漫湖特征,控制发育了漫湖三角洲和漫湖滩坝砂体;沙四下亚段上段沉积时期发育干旱气候条件下高水位振荡性漫湖-盐湖沉积环境,缓坡带具有河流-漫湖特征,控制发育了浅水三角洲和漫湖滩坝砂体。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潮湿,湖泊水体范围较广、深度较大,发育潮湿气候条件下咸水滨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缓坡带具有滨浅湖特征,控制发育了大规模的滨浅湖滩坝砂体。薄砂体的成因类型、发育位置、内部结构、富集规律及发育丰度分别受控于古气候、古地貌、古水动力、古基准面及古物源等因素。在薄砂体沉积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东营凹陷孔一段-沙四段不同沉积环境下薄砂体沉积演化模式。成岩产物、碳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东营凹陷缓坡带漫湖环境薄砂体储层成岩流体主要经历了早期碱性-早期酸性-晚期碱性-晚期酸性的演化过程,地层流体表现为开放环境上升流特征;受构造抬升剥蚀的影响,高青地区漫湖环境薄砂体储层成岩流体经历了早期碱性-中期大气淡水淋滤-晚期酸性演化过程,成岩流体主要表现为开放环境下降流特征;滨浅湖环境薄砂体储层成岩流体经历了早期弱碱性-早期酸性-晚期碱性-晚期酸性演化过程,受地层压力演化差异的影响,西段滨浅湖环境薄砂体成岩环境封闭性经历了早期开放性-中期开放性-晚期封闭性演化过程,东段滨浅湖环境薄砂体成岩环境封闭性经历了早期封闭性-中期开放性-晚期封闭性演化过程。受地层温度、成岩流体和成岩环境封闭性演化差异的影响,漫湖环境薄砂体储层和滨浅湖环境薄砂体储层在压实作用、胶结壳发育程度、溶蚀孔隙类型及含量及溶蚀产物分布规律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漫湖环境薄砂体储层主要经历了早期碳酸盐、硫酸盐胶结/早期石英溶解→长石、碳酸盐胶结物溶解/自生石英胶结→晚期碳酸盐、硫酸盐胶结/晚期石英溶解→晚期长石、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少量自生石英胶结的成岩演化序列;高青地区漫湖环境储层经历了早期碳酸盐胶结/早期石英溶解→长石、碳酸盐胶结物溶解(淋滤带内)/自生石英、碳酸盐胶结物胶结(沉淀带内)→晚期长石、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少量自生石英胶结的成岩演化序列;滨浅湖环境薄砂体储层整体上经历了早期碳酸盐弱胶结→长石、碳酸盐胶结物溶解/自生石英胶结(砂体边缘早期碳酸盐胶结)→晚期碳酸盐胶结、长石加大/晚期石英溶解→晚期长石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少量自生石英胶结的成岩演化序列。在东营凹陷缓坡带薄砂体埋藏成岩环境及其成岩响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漫湖环境和潮湿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薄砂体储层成岩改造模式。漫湖环境薄砂体储层主要发育多重酸碱环境交替-开放环境上升流作用储层成岩改造模式,优质储层一般分布在断块中下部厚层砂体中部,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长石和石英溶孔发育;高青地区漫湖环境薄砂体储层发育碱性-酸性环境演化-开放性环境下降流作用储层成岩改造模式,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之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且储层质量随距不整合面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变差,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隙、长石溶蚀孔隙和贴粒缝为主;西段滨浅湖环境薄砂体储层发育多重酸碱交替-早期开放-中期开放-晚期封闭环境储层成岩改造模式,优质储层一般分布在断块中下部厚层砂体中部,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长石溶孔发育;东段滨浅湖环境薄砂体储层发育多重酸碱交替-早期封闭-中期开放-晚期封闭环境储层成岩改造模式,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断块中部厚层砂体中部,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隙和长石溶孔为主。多重碱性及酸性成岩环境交替演化控制了储层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分布格局,成岩环境封闭性及其控制的地层流体流动方式控制了储层储集物性分异特征。受薄砂体不同位置储层成岩改造特征及强度差异性的控制,薄砂体储层中可发育较多的成岩圈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