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1通过介导PR泛素化修饰调控小鼠子宫接受态建立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2365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胚胎植入过程涉及胚胎与子宫之间复杂的信息交流,该过程是决定胚胎能否进一步发育的关键门槛。胚胎获得植入能力以及子宫转变为接受态进程的同步化是成功植入的关键环节,将直接影响妊娠结果。子宫接受态的建立主要是在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及其核受体的主导下,通过调控其下游的靶基因,各种转录因子、生长因子,共同介导子宫基质和上皮细胞进行有序的增殖与分化,建立子宫对胚胎能够容受接纳的过程。孕酮(P4)对胚胎的植入和妊娠的维持必不可少,临床上有许多孕妇病例表现出孕酮抵抗,孕酮响应不足进而导致着床失败,反复性流产而无法生育;并且孕酮在临床上对于反复性着床失败,反复性流产,早产等症状具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孕酮及其受体的功能调控对子宫接受态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孕酮及其受体(PR)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有诸多未知的问题。本研究中,通过原位杂交方法发现Bmi-1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中呈现特异性表达模式,其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细胞核中。通过利用PR-cre工具鼠,建立了子宫特异敲除Bmi-1小鼠模型,结果发现子宫中Bmi-1特异性缺失会导致胚胎植入失败,最终导致雌性小鼠生育能力大大降低。进一步小鼠表型分析发现,Bmi-1敲除导致在妊娠第四天,即子宫进入接受态的阶段,子宫基质细胞增殖大量减少,上皮细胞并未转向分化,而仍处于持续增殖状态,进而说明正是由于子宫接受态建立的异常导致胚胎着床失败。进一步研究发现,Bmi-1缺失影响孕酮受体PR的转录活性,导致孕酮信号通路响应不足,表现出孕酮抵抗;通过外源补充孕酮可以部分挽救这种小鼠胚胎着床失败的缺陷。为了阐明Bmi-1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BMI-1敲除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系,同样发现BMI-1缺失导致PR转录活性大大降低;而进一步生化实验分析发现BMI-1能够和PR发生相互作用,BMI-1调控PR的转录活性主要是通过影响PR蛋白的泛素化修饰,进而影响PR招募到PRE以及与其转录激活因子SRC-1/2之间相互作用,而且这种修饰过程并不依赖于经典的PRC-1复合体所介导的H2AK119ub位点修饰。而Bmi-1缺失会影响E3泛素化酶E6AP与PR之间的互作,最终导致PR泛素化修饰异常从而影响PR的转录活性。进一步检测IVF中妊娠失败临床病例发现,很多IVF着床失败的病例中BMI-1表达明显降低,但这些临床样品中孕酮受体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孕酮靶基因表达明显降低,表现出一定的孕酮响应不足,推测可能是其无法正常妊娠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揭示了 Bmi-1在胚胎植入过程中重要作用以及参与调节PR复合体转录激活。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孕酮受体的敏感性对于妊娠建立的调控作用,也为子宫中孕酮受体功能异常,孕酮抵抗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细胞壁是真菌细胞最外面的结构,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与寄主互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壁蛋白作为细胞壁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些蛋白作为真菌的致病因子在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稻瘟菌细胞壁蛋白不仅有助于揭示稻瘟菌的致病机理,也可为绿色杀菌剂的设计提供候选靶标。尽管有关稻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很多,然而,关于稻瘟菌细胞壁蛋白系统研究的报道几乎没有。为此,在本研究中,作者对稻瘟菌菌丝细胞壁蛋白
富含甘氨酸的RNA结合蛋白(Glycine rich RNA binding protein,GRP)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类蛋白,是参与转录以及转录后调控,影响多种代谢途径的重要蛋白。目前,对于这一类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和动物上,其他物种中研究较少,丝状真菌中尚无研究。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早已成为全世界水稻最严重的的病害之一。有关稻瘟病致病机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BrYV)是本实验室在十字花科植物上分离得到的一种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病毒。BrYV具有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的一般特征,是一种由蚜虫传播并具有韧皮部局限性的球形正单链RNA(+ssRNA)病毒。经全序列测定,按照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
本论文基于天然产物分子的优异生物活性、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及种类和结构的多样性等特点,以其中的糖类和萜类(齐墩果酸)为研究对象,开展新农药创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天然活性寡糖的全合成研究、氨基葡萄糖-6磷酸合成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具有农药活性的固氮螺旋菌寡糖分子的全合成研究以廉价的L-鼠李糖、D-葡萄糖为起始原料,采用保护、脱保护的策略首次完成了巴西固氮螺旋菌Azospirillun
植物类病斑(Lesion Mimic,LM)与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产生的坏死斑相似,且多数类病斑突变体都增强了对病原菌的抗性。分离并鉴定控制类病斑表型的向新基因可能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候选基因资源,也有助于解析参与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新机制。作者在T-DNA转化粳稻品种爱知旭的后代中获得了一个类病斑插入突
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是畜禽经济性状遗传改良和机理解析的重要方法。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重测序和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成为高通量SNP分型的有力工具,越来越多的GS和GWAS研究采用基于测序的分型方法。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是简化基
肥胖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近年来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为了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发生机制、筛选可应用的药物靶点及研发高效的诊疗方案,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动物制备了多种肥胖疾病模型,例如:ob/ob小鼠肥胖模型。ob基因编码产物——瘦素蛋白(Leptin)在肥胖发生及相关并发症的致病机理中,通过调节JAK-STAT等信号通路,在摄食及能量代谢中起非常重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研究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重要模式病原真菌,由其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Mps1位于稻瘟病菌MoMck1-MoMkk1-Mps1 MAPK信号通路的最下游,是稻瘟病菌附着胞侵入和扩展所必需的,通过磷酸化作用来调控稻瘟病菌的致病性。Mps1通过与其上游的激酶激酶MoMKK1和磷酸酶Pmp1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其磷酸化水平。目前,Mps1及其在其他
陈旧的传统畜禽养殖模式常常造成水体、土壤、空气的污染,微生物发酵床技术能有效降低畜禽养殖粪污排放,是从源头减轻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发酵床技术在北京鸭的养殖中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通过筛选、组配功能微生物探索适用于北京鸭养殖的发酵床技术,并模拟发酵床系统中粪便的消解过程,分析各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揭示发酵床的微生态机制,为北京鸭的生态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研究筛选获得3株
月季是世界第一大切花,占世界切花贸易总额的33%,经济价值极高。月季花瓣过早脱落会缩短观赏期,严重影响花朵的观赏品质。因此,延缓花瓣脱落的保鲜技术研发和不易脱落的品种培育一直是全世界月季花卉工作者长期努力的目标。已经明确,花瓣脱落受到乙烯等激素的调节,但是激素对花瓣脱落的分子生理机制远未解明。本研究以易脱落的品种‘Golden Shower’、不易脱落的品种‘Gold Medal’和‘Sam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