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2及相关纳米材料的磁性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O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的投影缀加平面波法,应用VASP软件在广义梯度近似(GGA)下伴随着PBE交换关联函数进行计算。本文主要研究了SnO2及相关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磁性。首先,我们对SnO2纳米面本征缺陷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O空位的引入不会使SnO2纳米面产生磁性,而对于Sn空位的掺杂,根据Sn空位周围电子自旋方向的不同,体系能分别表现出半导体,磁性金属和半金属的性质。为了研究在Sn空位之间的耦合作用,我们考虑在SnO2纳米面中引入两个Sn空位。通过能量计算,我们发现SnO2纳米面的最稳定状态是反铁磁态。我们还用GGA+U的方法来研究过渡金属Co掺杂SnO2纳米面的电子结构和磁性性质。我们发现单个Co原子的掺杂会使材料有一个大小为1.0μB的磁矩。当2个Co原子掺入后,Co原子会形成团簇并且材料呈现出铁磁性。为了得到较强的铁磁性,我们考虑了引入O空位的方法,但经过计算后,发现O空位的引入会使材料变成反铁磁性。此外,我们又考虑了Li原子的掺杂。当Li原子掺杂引入Co-SnO2纳米面时,Li原子的掺杂会使SnO2纳米面呈现出很强的铁磁性,这主要归因于Li和Co原子间的由空穴主导的双交换作用。众所周知,在石墨烯应用方面,衬底对石墨烯的电子性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研究了在SnO2纳米面上生长石墨烯(G@SnO2HBS)和剥离后的石墨烯的能量和电子性质。令人意外的是G@SnO2HBS没有打开带隙反而表现出金属性质,而剥离下来的石墨烯在迪拉克点上却打开了一个带隙(10.2~12.3meV),这有利于石墨烯在场效应管方面的应用。此外,我们研究了B/N对掺杂硅烯纳米带(SiNR)的结构、电子和磁性性质。总能量分析显示B/N对的掺杂位置更趋向于SiNR的边缘,而且在Armchair型的SiNR上成键的B/N对比未成键的B/N对更容易形成。不同于单个N或B掺杂形成的金属态,B/N对的掺杂导致了体系半导体的性质,而且带隙可以通过改变掺杂位置来调节大小。对于Zigzag型纳米带来说,B/N对的掺杂可以产生自旋极化态。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最边缘和次边缘掺杂位置发现了半金属和100%自旋极化零带隙半导体。我们又研究了硅烯纳米薄片(SiNFs)和相关结构的结构、电子和磁性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六角形的SiNF是无磁半导体,而三角形的SiNF是有磁性的。尽管2个三角形SiNF直接连接是反铁磁的,然而我们通过Si原子数是奇数的Si链来连接2个三角形SiNF,该体系是铁磁性的,这归因于Si原子的自旋反平行规则。更为有趣的是由一个Si原子连接的三角形SiNF会表现出半金属的性质。我们同样还研究了W原子掺杂石墨烯的结构,电子和磁性性质。单个W的掺杂会产生自旋极化并伴有2.0μB的磁矩。当2个W原子掺杂进入石墨烯后,根据晶体方向和2个W原子之间的相对距离,材料可以表现出铁磁,反铁磁和顺磁态。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当2个W原子距离很远时,类RKKY作用起到重要作用;当2个W原子距离很近时,由于2个W原子的直接作用,体系呈现出顺磁性。
其他文献
手征SU(3)和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在轻强子领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本工作将两个手征夸克模型推广应用到重味领域,采用变分法研究一对正反重味夸克组成的基态介子的质量,根据现
水体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工业排放废水重金属是该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实现废水重金属的在线监测对工业减排控制和水体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多元素在线分析方法,适合应用于废水重金属的在线监测;但该技术目前仍存在基体效应严重、测量稳定性与重复性差等问题,且目前尚无针对废水重金属的LIBS在线监测设备。为实现基于LIBS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