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神经环路精细结构的解析对理解大脑功能至关重要。荧光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f MOST)技术是获取高分辨全脑三维数据集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发展兼顾多种精细结构信息同时保持和良好切削与成像性能的全脑塑性包埋方法对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全脑样本制备中存在的组织形态保持差、微米厚度连续切削不稳定以及对红色荧光蛋白和化学荧光染料/探针荧光保持率低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以解决多色荧光标记神经环路中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15CB7556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72109,No.91632302和No.917492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环路精细结构的解析对理解大脑功能至关重要。荧光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f MOST)技术是获取高分辨全脑三维数据集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发展兼顾多种精细结构信息同时保持和良好切削与成像性能的全脑塑性包埋方法对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全脑样本制备中存在的组织形态保持差、微米厚度连续切削不稳定以及对红色荧光蛋白和化学荧光染料/探针荧光保持率低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以解决多色荧光标记神经环路中多种精细结构同时获取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完成了以下工作内容:(1)建立了适用于批量制备并且具有低背景荧光的稳定包埋策略GMA-S。本文通过优化灌注参数,减少了解剖固定环节对形态结构的影响;其次,通过调整树脂配方,优化了包埋后样本的硬度和疏水性,提高了树脂包埋样本微米厚度切削性能;并探究了核酸染料在树脂包埋样本上的渗透效率,得到了适用于树脂包埋样本成像时同时获得细胞构筑信息的核酸染料类型及浓度,建立了GMA-S包埋方法,能够保持GFP标记的精细结构信息,并可用于批量样本稳定制备。GMA-S方法能够使样本保持良好形态、同时具备较低的背景荧光和长时间稳定的微米厚度切削性能。将该包埋方法与f MOST相结合,获取了具有细胞构筑信息的胆碱能神经元和皮层锥体神经元的高分辨率全脑数据集,进而分析了胆碱能神经元在全脑三维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及运动核团胆碱能神经元、皮层锥体神经元的投射模式。(2)建立了适用于多色荧光蛋白的包埋策略GMA-D。本文研究发现,有机试剂和聚合温度是影响获取RFP标记样本精细结构的主要因素。通过在脱水剂和树脂渗透液中添加荧光保护剂提高RFP保持率,同时通过更换引发剂降低聚合温度提高了红色荧光图像的信噪比。结合以上两点,建立了GMA-D包埋方法。该方法将RFP的保持率提升了近一倍,并对GFP和BFP也具有高保持率,能够保持多种荧光蛋白标记的精细结构。将该包埋方法与f MOST相结合,获得了RFP标记的血管活性肠肽阳性(VIP)神经元全脑数据集,进而重建了皮层VIP神经元形态并分析了其分布规律与形态特性。此外,还基于红绿双色荧光蛋白标记样本,在单个鼠脑上同时获取了脑桥胆碱能神经元的全脑输出/输入数据集,发现胆碱能神经元会接收来自其他脑区的胆碱能神经元的投射调控。(3)建立了适用于荧光染料/探针的包埋策略GMA-T。本文研究发现,塑性包埋中背景荧光原来的抑制措施对染料/探针荧光亮度的保持具有较大影响。通过将新型背景抑制剂(TB)与全脑塑性包埋相结合,并优化TB的使用浓度,建立了适用于荧光染料/探针的全脑塑性包埋方法(GMA-T)。该方法对Dy Light、Alexa和CTB等荧光染料/探针具有较高保持率,同时对常用的荧光蛋白也具有较高的荧光保持率。利用该方法,初步获取了包括神经元、血管和细胞构筑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信息。本课题面向多色荧光标记的样本,建立并优化了多种全脑塑性包埋方法,使其满足多种精细结构同时获取的需求,验证了这些方法对神经环路精细结构成像质量的改善效果。本文建立的全脑塑性包埋策略结合f MOST成像,将成为单细胞水平研究神经环路和神经元形态特征的有利工具。
其他文献
近三十多年来将数学中拓扑的概念引入物理学后,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材料-拓扑量子材料。拓扑量子材料拥有独特的能带结构,会展现出对样品细节不敏感的拓扑性质。自单层石墨烯预言存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后,不同的拓扑量子材料被陆续地预言以及证实。包括拓扑绝缘体、拓扑超导以及拓扑半金属等。这些材料具有丰富的物性特征以及新奇的电磁输运现象,对发展低能耗自旋电子学器件、拓扑量子计算具有重大意义。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磷与矿物强烈相互作用的现象,发生表面吸附或者沉淀反应。高度风化的南方土壤是众多次生矿物的集合体,其表面活性大,亲和力高,土壤磷大多被其中的铁铝氧化物等矿物吸附固定,形成矿物结合态磷,并在氧化铁的包被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闭蓄态磷,导致磷的有效性显著降低。中国南方地处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区,稻田水旱轮作系统作为典型干湿交替耕作方式,导致土壤产生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变化,从而深刻影响
磁性材料因其中存在自旋-自旋、自旋-轨道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其表现出丰富的物理性质,成为近年来普遍关注的功能材料。本论文以过渡金属氧化物为研究对象,就负磁化效应和磁热效应这两类既具有基础研究意义又具有重要应用的效应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概述如下:(1)使用溶胶-凝胶法并经过适当的退火处理制备了名义组分为YCr1-xMnxO3的钙钛矿结构的Mn掺杂Y-Cr基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研究表明,适
电子关联是多电子体系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它对许多强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原子分子与强激光场相互作用时,电子关联效应在双电离和双激发态共振中体现得尤为重要。在早期近红外、中红外激光驱动的多光子双电离研究中发现了双电离产率增强的现象,电子关联在这种现象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得益于激光技术的发展,紫外和极紫外激光驱动下的少光子双电离开始受到关注。特别是少光子非次序双电离,由于体现了强烈的电
CRISPR-Cas(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genes)系统是存在于细菌和古菌中的获得性免疫系统。本研究以冰岛硫化叶菌(Sulfolobus islandicus)为研究材料,该菌株编码III型CRISPR-Cas系统。当外源遗传物质入侵时,III型CRISPR
CRISPR-Cas(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their associated genes)是原核生物用来抵御病毒和噬菌体等外来遗传物质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该系统大概分布于40%细菌和90%古菌中。目前,CRISPR-Cas系统分为两大类(Class1、Class2),六个型(Type Ⅰ-Ⅵ)。
水铁矿是土壤中典型的弱晶质氧化铁,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和营养元素的吸附性能极强,是影响环境中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和污染物迁移的重要矿物,因此对水铁矿界面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环境意义。铝同晶替代水铁矿是土壤中的普遍现象,铝替代会影响水铁矿理化性质及其对环境阴离子的吸附特性。土壤中铁氧化物等活性组分能强烈固持磷酸盐,造成土壤总磷含量高但有效磷匮乏的现状,研究磷酸盐在铝同晶替代水铁矿上的吸附行为及其机理对充
量子信息是通过量子物理体系来存储和处理的信息。相较于经典信息,量子信息有着资源开销少、存储容量大、处理速度快、传输过程安全等独一无二的优点,因而一直被广泛关注。在过去十多年里,量子信息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已逐渐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方向发展。在量子信息处理的研究工作中,寻找合适的信息载体,构造稳定的处理体系,实现不同体系间的耦合与兼容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本论文里,我们尝试使用杂化量子
聚酰胺复合(PA-TFC)膜因具有选择分离性能强、低能耗、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但PA-TFC膜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渗透通量小,分离性能差等缺点,本文从零维碳纳米材料和新型胺单体角度,调控聚酰胺功能层结构形貌,选择氧化石墨烯量子点(GOQDs)和3,5-二氨基-1,2,4-三氮唑(GAZ)优化复合膜性能,具体工作如下:研究了氧化石墨烯量子点(GOQDs)对GOQDs/PA-TFC膜性能的影响。零维
VO2在340 K温度附近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变,对转变起因的了解一直是热点的研究,虽然已提出很多理论或模型,但涉及转变的物理本质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由于伴随转变有几个量级的电阻率突变,使其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但VO2本身的转变温度大大高于室温,限制了其应用价值,如何实现室温附近的金属-绝缘体转变则成为另一个热点的研究。本论文基于电、磁性质的实验研究,从金属-绝缘体转变和由磁化率突变所表征的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