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0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引进黑白版《铁臂阿童木》以来,日本动画在中国已走过40年的路程。不局限于中国的动画文化产业生产领域,日本动画同样以跨文化的方式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大众文化空间。与以国别进行区分的广义“日本生产的动画”相区别,本文讨论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形成稳定的表征、惯性的叙事结构与固定的媒介应用范式性的日本动画类型。在此基础上,借鉴结构主义影像与叙事的相关手法,本研究深入动画的表征与叙事结构中,尝试进行具有逻辑性的日本动画符号体系的建构工作。尽管当代商业动画的表现形式离不开对电影的模仿,但与实拍影像符号的指涉结构不同,动画符号有着现实非实存的虚拟本质。因此,在对动画的图像符码与运动符码的考察中,我们一方面遵循美术的造型机理,强调图像符号构成中“质”与“型”的组合作用;另一方面从日本动画的多平面机构的生产性特质出发,构建出动画中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叠加下运动意素的意义结构。以此为基础,本文对日本动画符号系统的探讨进入了修辞与叙事的层面。首先即是“知觉符号”与辨识下的“风格符号”起到媒介的唤醒与艺术统觉功能,其次则是“修辞符号”中由像似、指示、规约与消解产生的意义阐释,最后我们同样注意到动画中意义被暂时搁置的情况,并将其划归为“无意识”符号的范畴。在意义动力的整体宏观框架外,符号表征后关联的叙事性同样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此,笔者将日本动画的叙事符号分为“角色”与“场景”两方面进行探讨:日本动画中的角色形象不但以符号方式完成了辨识与身体指涉,其中更有着审美和之于叙事意义的“语言性”,以“拟人化”与“角色关系”等叙事类别为例,角色构成与叙事框架呈现出对应结构的规律性关系。对于动画中的场景空间来说,除却在顺应知觉前提下对时间、空间与抽象化修辞等之于叙事环境完整性的必要符号手段,多平面下的场景与角色又呈现出日本动画媒介意义生产的结构特征:首先,场景与角色的多层面有机结合造就了场景与角色互文的“多平面蒙太奇”意义空间;其次,在如今以现实感为参照、追寻作画精细的动画潮流“虚拟角色”与“实写场景”的结合下,产生了如“扩展现实”般的“贴近”与“替代”的意指实践。在本文的后半部,笔者对媒介性的符号生产、形式后的意义空间以及符号本身对受众行为的塑造等符用议题做以考察。日本动画的媒介融合(Media-Mix)特征是研究中无法回避的话题,其媒介融合叙事自二战时期便展现出雏形,并逐渐由文本的媒介融合发展为以世界观和角色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机制。同时,受众消费中所出现的后设性同人文化也是媒介融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仅营造了受众意义再阐释的“氛围”,更起到了影响原作文本方向的“晴雨表”与培养动画后备人员的“生力军”作用。与叙事结构中的“角色”与“场景”相匹配,笔者同样选择了“角色”与“世界观”两个方向对日本动画的符号消费进行关注。首先,通过既有的多模态研究与语义分析并涉及受众的观看规律,本文认为“眼睛”是日本动画角色中“主语的器官”;同样,缘于“眼睛”的高语境内涵与作为角色图像“刺点”的属性,受众得以产生虚拟角色的共情;进而,由于日本动画角色本身的“符号——身体”二义性,受众在观看当代一些动画作品时,不但身陷于剧情中叙事主体激发的故事世界,同样出现了零聚焦式“主人公化”的后设性选择。当代日本动画的角色构成不但凝缩着“物语消费论”式的叙事碎片,随着21世纪后“萌元素”的集中消费现象,“数据库消费”理论之下的符号公共阐释效力成为了角色意义超文本的关键所在。而对于“萌元素”本身的消费动机来说,“萌”的审美形式不止限于幼小化社会思维与可爱审美情趣的延伸,其本质是由角色“身体——符号”二义性所造成的、受众主体欲望需求的显性表达。在动画的“世界观”方向上,笔者对动画世界的“现实主义”问题进行了探讨。不同于“动画·漫画的现实主义”中由“自然主义”式观察原点决定的现实观与“半透明现实主义”的语言现实性本位外,本文在媒介性的考察后提出了基于“主观——客观真实”考察的“混合现实”意指的动画现实主义论点。此后,本文以异文化受众的日本动画消费方式为考察对象,从符号角度对动画的跨文化传播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相关结论或可对跨文化传播这一整体命题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截止于此,“日本动画的符号”与“受众消费”研究主要观点的陈述告一段落。在论文的最后,笔者对日本动画中存在的“只有结构”的同质化、“符号与身体二义性”引发的社会病态行为以及“媒介融合”操作方式造成的市场透支等日本动画困局进行了批判,之于中国动画当下的形势与发展前景可能做出对动画从业者的理性呼吁以及政策性的建议。